《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生活 >> 综论 >>

略论素食的起源与发展

分享到:

   素食在中国经历了古圣先哲和历代佛教信徒的推崇,渐渐成为一种风气,并在中国发展兴盛起来,继而形成了许多与推崇素食有关的素食组织,使推崇素食逐渐超出了佛教戒杀放生、培养慈悲心的最初目的,成为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和促进入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方式。这里拟就素食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展开论述,以使读者明嘹素食在中国民间的传播发展概况。

   一、素食的起源

   素食之说在中国最早并不是来源于佛教,而是来源于中国的古圣先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孟思想”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由於儒家“仁慈”与“孝道”思想的影响。如《孟子》梁惠王上日:“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表示仁慈。根据儒家的孝道,当父亲或母亲去世后,子女要服丧。服丧期间断一切肉,蔬食布衣,以表孝道。


   佛教从汉代初年传人中国时,所传来的经典大都是小乘经典,由於戒律里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许僧人食肉,而且由於在印度的僧人就不以素食为主,来到中国弘法的印度高僧大德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起初,中国的僧人与他们来自印度的师父一样,也是非素食者。但是由於儒家“仁慈”与“孝道”的影响,这时在中国僧人当中也有不少是蔬食者。如道安、慧远等高僧都是素食者的代表。他们主要是出自个人的自愿,并且他们把蔬食看成是一种苦行。

   后来,以菩萨思想“慈悲为本”之大乘佛教经典传人增多,如《涅槃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央掘魔罗经》等,还有《梵网经》与《首楞严经》等。这些经典当中都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涅槃经》中迦叶菩萨问佛“云何如来不听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问佛:“何故先食三净肉乃至九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也。”《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大乘入楞伽经》更进一步从因果转回的理论来阐明食肉的过失。经中指出,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流转於六道轮回,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如何忍心取而食之。

   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特别重视不杀生与素食。不杀生是佛教的根本五戒之一。根本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众根本断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在印度不是佛教所独有,比佛教历史更古老的婆罗门教、耆那教,也各有其五戒。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均有不杀生这一条。不过其他宗教的不杀生,指不杀人而言,而佛教的不杀生,是除人之外,还包括一切众生——有情识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既然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如何能杀害同类呢?

   我国的孔子最重恕道,他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佛陀在《四不坏净成就经》中说:“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戒。”在《十善业道经》中,佛陀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一者於诸众生,普施无畏。二者常於众生,起大悲心。三者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者身常无病。五者寿命长远。六者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者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者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者无恶道怖。十者命终生天。

  佛教传人我国,和我国文化相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本,对於动物,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并且我国出家人不托钵乞食,在寺院中自炊自食,所以“戒杀素食、培养慈悲心”的佛教素食观念就逐渐在佛门中形成了。

  不杀生这一观念,在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中,更为重视。佛教以为不同空间的众生,.都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人道与畜生道,同是六道之一,畜生并不永远为畜生,人也并不永远为人。基於此一认知,多生多劫以来,人与畜生之间,难免没有父母妻子眷属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杀害各种生命,往往有可能杀害前世的六亲眷属。再者,我今生为人,杀害畜生——飞禽、鱼虾、鸡鸭猪羊,未来生中我如堕入畜生道,别人——包括畜生道恶报受尽转生为人的,也照样会杀我。愿云禅师有诗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间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恶业招感,世界上连年战争不断,社会上的杀人、放火、勒索、撕票,都是人类共业的后果所致。

  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於502年四月初八佛诞日即位,於天监十八年(519)年四月八日从戒行精严的慧约法师(452-535)受在家菩萨戒,并常自称菩萨戒弟子。於天监二十七年(618)在台城北建同泰寺,此是武帝私寺。他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後被大臣赎回。梁武帝有感於大乘佛教的菩萨慈悲思想,于是积极提倡素食,他於天监十年(511),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从此,素食就成了中国佛教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美德。中国僧人不仅把它保存了下来,而且大力倡导和发扬光大。自此,最初在民间流行的素食逐渐带上了佛教色彩。

  通过经典教义对戒杀和素食的倡导,又加上一些高僧和帝王的推崇,佛教的素食理论也因此完全建立了起来。因此,素食就成为佛教徒的标志。

  二、素食的利益

  素食之所以在中国民间,并且在佛教信徒中得到传播和发扬,是由于一些医学专家和营养学家在研究中认识到素食对人健康有诸多利益。

  现代社会,科技昌明,物质极大丰富,许多医学专家为了疗治疾病,促进人类健康长寿,不断地从医药与饮食上研究。经研究发现,肉食对人体健康害多利少,而五谷、杂粮、蔬果等所谓的素食才是人类最自然无害的健康食物。近年来,医学界及营养学家,更是大力推崇“素食疗病,养生延年”的妙方,於是素食与健康划上等号,是近世纪以来大家公认的事实,也是对传统素食的突破。

  据营养学家的研究证实,蔬食有两大特点:一是含维生素多。维生素C能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维生素A能抵抗传染病,是身体皮肤、眼睛、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尿泌管道等第一防线所必须的抗体;维生素B有补充脑神经系统及联络网的免疫功能。二是含纤维质多。纤维对人体有许多好处,正如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一样,纤维质是人类的又一大发现。是人类走向健康食品的又一个里程碑。就目前所知,纤维质有以下几种好处:(1)有助於控制体重,不使发胖,又使活力充沛。(2)能减少消化过程中对脂肪的吸收。(3)可以降低血液中与心脏病有密切关系的脂肪,如胆固醇、三酸甘油酯等的含量。(4)可以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有益於糖尿病及其它病患。(5)本质粗糙,可以稀释大肠中的致癌物质,连带其它杂物,一齐排出体外,因此能防止肠癌的形成。(6)纤维质增加,血压就会降低。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许多所谓的“正常”老化,甚至可以说是缩短寿命的现象,如果多吃带纤维质的蔬食,则能有所改善,并能预防多种致命的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这也许是为甚么许多僧人会长寿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