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生活 >> 综论 >>

从缘起论到解脱

分享到:
   摘  要:该文史论结合,在尊重宗教信仰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作为佛教理论基础的缘起论及其解说模式进行了理论总结与哲学分类,并提出了自己对缘起论、缘起论与解脱、解脱的意义等的独特理解。


  一、缘起论提出

  在佛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兴的被称之为“沙门”的哲学思潮与传统的婆罗门思想尖锐对立的时期。佛陀所宣扬的佛教思想,属于沙门宗派之一种。[i]

  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的婆罗门思想,宣扬宇宙万物均是“梵天”所创造,“梵天”是作为创造者的大我,个人只是作为被创造者的小我,从而强调人要经过修炼而最终达到“梵人合一”的境界。当时的沙门宗派,其目标对准的主要是婆罗门,但他们各自的思想,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当时的沙门宗派,除佛教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正命派、顺世派、耆那教和不可知派。

  正命派对转回的解说极富特色。他们认为,个人灵魂在历经一切可能的生活之后,自动进入最终的安宁状态,这一系列的灵魂投胎转世须经三千亿亿乘以恒河沙数的年月。在这种理论前提下,自然人们的一切善恶行为根本不会有什么业力遗留,对自己的将来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可以说,这一派是否认道德因果关系的。

  顺世派也否认道德因果,但其理由与正命派正好相反。他们认为,根本不存在灵魂,更没有所谓的道德因果转世。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经验的,一切众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幸福即人的感官之乐。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虽然主张感性的快乐,但非完全消极。相反,他们认为,快乐的本性是暂时的,永恒意味着厌倦和嫌恶,为了享受,人们要不断地克服困难而享受加倍的快乐。

  耆那教的观点与正命派有些相似,他们保持灵魂不灭轮回转世的说法,认为灵魂可以在某种最高的天上终止轮回,获得完美的幸福。不同于正命派的是他们承认道德因果,认为人们必须通过艰苦的锻炼才能获得至上的幸福。

  不可知论者认为世界的终极问题,人们是无法得知的。哲学家所辩论的那些问题,不可能得到决定性的解答。虽然他们发展了一系列的诡辩技术,但他们并不赞成争论,主张心的平和,提倡友谊。

  应该承认,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人是否有轮回以及如何轮回,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一个大问题。面对这样的学术现状,作为当时的沙门思潮之一,佛陀独树一帜,另立缘起论,以诸法互为因果解释现实的一切现象,并为人们的逆向解脱提供依据与方法,确立了佛教在印度的独立地位。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ii]

  世间万法的生起与灭亡,均是因缘而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缘起论。

  世间万法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不但对有漏的现象界进行了圆满的解释,而且为成就无漏的佛果提供了理论的前提。有为的诸法及各种变化现象,乃是缘起的结果,必然遵守着缘起法;同样,灭除生死,超越轮回,从而成就佛果,也必须遵守缘起法,只是与有为法变化的方向正好相反而已。

  世界万法的生灭均是因缘而起的,这是佛陀证悟到的真理。那么,作为阐释世界存在真理的缘起论,自然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方式。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也是释迦牟尼对付外道的重要武器。

  对存在本质的解说,是任何哲学与宗教展开自己学说的开始与前提。作为佛教理论重要基石的缘起论[iii],贯穿了整个佛教学说发展的始终。无论是佛教自身基于教理的自我建构,还是就他人对教派的鉴别来说,缘起论对于佛教,都是至关重要的。了解佛教,必须明白缘起论;了解佛教某一宗派的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则必须明白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缘起论解说模式上的。

  二、缘起论的解说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佛教的许多重要学说,均是围绕缘起论而展开的,是对缘起论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不同解说。在佛教的发展历史上,不同的宗派,根据不同的需要,对缘起论作了不同形式的解说,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缘起论解说模式。围绕缘起论展开的这些学说,基本成为了后世佛教各宗派对世界现象的认识模式与修行解脱的理论依据。

  按照佛教的传统说法,有业感缘起论、赖耶缘起论、真如缘起论、法界缘起论、六大缘起论等几种解释方式。[iv]应该说,这些解释模式,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宗派的方便说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痕迹与宗派特征,但并非内容上的并列与补充关系。这里,笔者从思想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上的缘起论的解说模式进行了重新归纳与理论分别,意欲尽可能扼要地简述佛教的核心思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笔者认为,从思想整体的角度看,佛教史上对缘起论所展开的不同解说,可以从现象论、认识论、本体论三个角度来加以分别。

  1、两种现象论的解说

  佛教在现象论[v]层面对缘起论的发挥性解说,大致可以概括为十二因缘说与性空假有说。十二因缘说,是以缘起论的观点对人生现象的具体描述;性空假有说,是从现象的层面、以缘起论的观点对宇宙万法的深刻剖析。

  ①十二因缘说

  原始佛教对缘起论的解说,是针对人的生命问题的,是佛陀对人的生命存在本质的根本认识。其具体内容,可用所谓的十二因缘进行阐释。

  十二因缘的具体流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互为条件,合称十二因缘。“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十二因缘是对相续发展的人生现象所作的阶段性划分。人生现象是循环无端的永久轮回,而不是直线式的因果终结。

  无明是就心而言的,是指心不能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迷暗无知的状态;行指心的动向或心的各种作为;识指人的认识、认识主体与认识潜能;名色指由色、受、想、行、识构成的人的个体,其中名特指受、想、行、识;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人体的认识器官;触指六处促成各种心识活动的具体行为,随认识器官的不同而分成六种不同的触;受分为苦、乐、不苦不乐三种,与五蕴中的受相同,是指在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的人的心理感受;爱不可以完全被作为一种直接的心理行为,但它是在人的心理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的心理情感;取是指在爱的心理驱使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执著追求意识;有是指在追求意识驱使下人所造的业;生是指由于现在所造之业而导致的来世再生现象;死是指再生后必有的再死现象。佛教以十二因缘起粗略勾画的人的生死轮回过程,生动形象地表述了佛教缘起论对人的生命现象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