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诗歌 >>

曹洞宗禅诗研究(3)

分享到: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 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
   ● 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相当于正中偏,背理就事。此时自性未明,只见事物,而不见理体。诗以科考相喻,将未成佛前的众生喻为尚无功名的白衣秀才。白衣有拜相的希望,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此性人人具足,虽为白衣、未拜相,却是积代簪缨之后,不必因落魄而自卑自艾,伤拜相(成佛)之无望。参禅者在臣位(现象界)中,当知有明见自性的可能性;
  
   相当于偏中正,舍事入理。参禅者在现象界中,已知自性之理,惟大事未明,知空而未能证空。古代君主于辰时上朝,如今子时上朝,群臣未至,政令不行,喻本位已显露,但仍未发生作用。正偏关系犹如君臣关系。君主施令,臣子奉行。本体界发生作用,现象界显示作用。兜率界是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内院为未成佛者之居处。佛经谓弥勒于此宣说佛法,满四千岁后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未离兜率界,谓参禅者境界尚未圆熟,还没有见道成佛,因为他对理事关系证悟的程度,如乌鸡行于雪上,黑白分明,尚未融为一体;
  
   相当于正中来,此时非染非净,非正非偏,现象界不可能存在之事,在这里都活泼地呈现,是见道时的“不可思议”境;○相当于正偏五位中的兼中至。禅者证悟自性之后,又转身而出,接引众生。日喻王子,王子初降王宫,指佛祖在王宫刚刚降生下来。曹洞宗讲回互,所以说有了太阳(佛祖、悟心)还不够,还离不了月亮(玉兔、现象界)。王宫、日是正,玉兔、月是偏。佛经称佛果为“无功”。悟者之所以没有离开此现象界而住于佛位、圣境,是因为他不愿躺在自受用上安享太平,而是悲智双运,下化众生,这才导致了人天合一、居于正位的延迟;●相当于正偏五位中之兼中到。此时即事即理,即理即事,理事、体用融汇互摄,体用一如,以至于看不到半点蛛丝马迹。在这样的境界中,无可说,无可名,作为历史起始点的威音王不知道,作为历史终结点的未来佛弥勒也照样不清楚!
   曹洞宗的各种五位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体系,曹洞宗人为了描述这一体系,阐释其禅学理念、悟道境界,往往借助于诗歌进行形象性的表达。曹洞宗禅髓与诗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个繁富庞大体系的中心,便是理事的偏正回互。掌握这个要点,也就掌握了进入曹洞宗禅学殿堂的钥匙,掌握了解读曹洞宗禅诗的纲领。
     四、曹洞宗禅诗的美感特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曹洞宗禅诗象喻系统,是由相对立的两大意象序列组成,一是本体意象序列,一是事相意象序列:
   (1)哲学意象:正组:●体 正 君 主 黑 暗 尊 空 无 净 佛真 本体 涅涅 平等 绝对
   偏组:○ 用 偏 臣 宾 白 明 卑 色 有 染 凡俗 现象 生死 差别 相对
   (2)意识意象:正组:静 向 内 心 睡眠 混沌 初夜 五更
   偏组:动 背 外 物 梦醒 支离 日出 天晓
   (3)人物意象:正组:本来人 主人翁 我 黑面老婆 富贵宰相 母父 石女 木童 头 形体
   偏组:流浪者 客作汉 渠 白头翁子 白衣秀才 子 子 俗女 俗童 影 影像
   (4)山水意象:正组:灵源 皓月 寒岩 青山 流水 岩谷 孤峰顶上
   偏组:支派 轻烟 薄雾 白云 波浪 市廛 十字街头
   (5)其他意象:正组:银碗 明月 皂衫 乌鸡 大树 江湖 途中 一
   偏组:白雪 白鹭 白练 白雪 毫末 滴水 屋里 多
   曹洞宗的各种五位,都是上述两大意象系列的不同回互关系:正中偏,由体起用、背理就事,以玉兔明、金鸡唱、龙吟、虎啸、石女弄机、木人作舞、木童敲户等生机盎然的画面,象喻事相的蓬勃生起、机用的活泼开展;偏中正,摄用归体、舍事入理,以认影作头、轻烟笼月、薄雾锁岩、白云笼岳等喻象,表征体蔽于用。以缥缈意象对恒固意象的笼罩,喻森罗万相对绝对本体的遮蔽,启迪参学者由用归体;正中来,开悟成佛,有体有用,以无中有路、鸟道玄路、空里步、不触讳、绝尘埃、焰里寒冰、九月杨花、泥牛吼水、木马逐风、枯木花开,喻不落左右的禅悟境界;兼中至,兼正与偏,卷舒自在,以两刃交锋、雪刃笼身,莫辨、难明、无迹、无痕,喻体用冥合的禅悟境界;兼中到,体用不二、理事一如,以银碗盛雪,明月藏鹭喻偏正回互的禅悟至境,臻此境界,即事即理,即理即事,事理不二,非正非偏。曹洞宗的的核心是理事、偏正的兼带回互,其禅诗象喻系统的核心也是理事回互。由这两组意象的兼带回互出发,形成了曹洞宗禅诗卓异的美感特质:
   1.触目菩提,能所双遣。正中偏、偏中正,强调由体起用,由用显体,体现在禅诗美学上,意味着万事万物都是真如的变现,参学者应当在宇宙生命的每一个具象上,都感悟、体证到本体的道。而禅意的感悟,不能分能观、所观,花事归花,菊事归菊,由此形成了曹洞宗禅诗的触目菩提、能所双遣的美感特质。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森罗万象都是真如之体的变现。“风云体道,花槛璇玑。” [1](《五灯会元》卷13)“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1](《五灯会元》卷14)落花流水,清香拂拂, 说法滔滔,崭露着存在的最深奥秘。但若想嗅到这清香,听到这说法,必须“无鼻”、“无耳”,不能著意为之。“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洞山录》)道并非有意合人而自然合人,人必须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方能与道冥符:“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1](《五灯会元》卷14)“雁过长空, 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1](《五灯会元》卷14 )悟者的心,无念、无住、无相,虽处于尘世之间,却无染无杂,毫无滞碍。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能观与所观之间,没有丝毫的意识思量,相契相通,相辉相映。曹洞宗人对森罗万象、翠竹黄花、澄明水月、青山白云等自然景物充满了关注[4], 是因为这些大至高山湖海小至草木沙石的自然景物,都气韵流宕,显现着宇宙的生机活力,无心而自然地呈露着存在的奥秘,与大我相通,成为个体生命的拓展和内化。曹洞宗这类禅诗,触目菩提、能所双遣,表现出人与自然、心与物、物与物之间无心而相即、无情而相融的洒脱情怀与澄明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