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小说 >>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李叔同(2)

分享到:

这时的李叔同已脱去马褂,换上洋西装,剪掉长辫,俨然一个风流潇洒的英俊青年,在东京这片艺术的大海里,李叔同如鱼得水,痛快畅游。
   在音乐上,学钢琴和作曲理论,编辑《音乐小杂志》和《国学唱歌集》在国内发行,是中国新音乐史最早期的刊物。

学美术,就读日本美术的最高学府——东京美术学校,师从名画家黑田清辉学习西洋油画。东京《国民新闻》的记者特别前往采访他。

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公演名剧《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照片)李叔同后来说到扮演茶花女很有感慨:他当时为了束腰,几天没有吃饭。从照片看,他当时的腰身也确实够纤细了。
   他入乡随俗,日本人的早浴、穿和服的生活方式都尝试过,加上他经济宽裕、生活考究,几乎所有日本人都认不出他是一中国留学生。

1910年,李叔同带着满腹才华,回到祖国。在杭州一住十年,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图画、音乐的教员,深受学生仰慕。

 十、

李叔同在出家以后曾为自己教过的众多英才深感庆幸。他的学生丰子恺、刘质平、曹絮仁、吴梦非、潘天寿后来都成为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照片)这张照片便是他在出家上山前与两个得意门生的合影。一位是学音乐的刘质平,另一位是学美术的丰子恺。他们深受恩师影响,尤其是丰子恺,不仅在艺术上受老师点拨后大有长进,后来也笃信佛教,成为丰居士,住在上海的“缘缘堂”,苦心修行。

之后,丰子恺就与大师酝酿着一个弘扬佛法、提倡护生的大计划——编绘一套以画配诗的《护生画集》。20世纪末,“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在纽约著名的新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隆重开幕,在美国引起极大轰动。七件“浙江籍”国宝参展,其中一件就是丰子恺为弘一法师祝寿辰所作的《护生画集》。

李叔同在浙江师范学校任教时,就注意到丰子恺过人的绘画天赋。他曾认真而和气地鼓励丰子恺:“你的图画进步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人……”聪明的丰子恺记住老师的话,确定了一生的方向;这个晚上成了他生命中的重要关口。从此,潜心学习绘画,一生献给艺术。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化艺术荒漠上,李叔同起着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比如教西洋绘画,成为在中国美术院校实行裸体写生的第一人;比如设计杂志广告,开创中国美术广告先河。他短短十数年的教育生涯就像一条清溪润泽了中国学子,桃李芬芳,泽被后世。

 十一、

“到了民国五年的夏天,我因为看到日本杂志中有说及关于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因为我那时患有神经衰弱症……这一次我到虎跑寺去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弘一法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1917年初,李叔同在清静的虎跑定慧寺进行了前后21天断食试验:前七天逐渐减食至尽,中间七天除水以外完全不食,后七天由粥汤逐渐增加至常量。在断食中他感觉自己“身心灵化,欢乐康强”,飘飘欲仙,好象脱胎换骨一般。自那以后,李叔同就经常住在寺院,和僧人们生活在一起。直到1918年,剃度、受戒,正式出家。

夏丐尊因此认为:“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愿使然。”

 十二、

弘一法师被尊为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律宗是佛教宗派中最重修持戒律的一宗,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弘一深入研究,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四分律》、《戒相表记》等,他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

 十三、

李叔同说出家的“近因”是因为“断食”的成功,这当然是可信的。但在他的得意门生丰子恺看来,有一层原因是“忧时愤世,报国无门”。
   李叔同归入佛门后,心如止水,但他也曾是个热血青年,追随时代潮流,呼应维新变法,歌唱“民国肇造”。

李叔同身处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新旧交替的年代。他在少年时就推崇社会改革的倡导者康有为、梁启超,戊戌政变失败后,他刻了一枚“南海康梁是吾师”的长印,以示对旧政体的抗议。

康梁等人将佛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作为个人奉献的精神力量,也把佛教的彼岸说作为改造社会的参照。这股佛学思潮对他思想成型期也产生了无形的影响。

李叔同后来考进了名师蔡元培任教的南洋公学,感受到了活跃的思想氛围。公学解散后,他与许幻园、黄炎培等人创设“沪学会”,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当时在国内流行的《祖国歌》就是他所撰。李叔同也曾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

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自他回国,又离开《太平洋报》时起,很明显地是从时代风涛中退却下来。面对孙中山让权、二次革命失败、衰世凯称帝卖国、张勋复辟,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他门李家的百万资财又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金融风暴中荡然无存,李叔同遭受到这些重大的变故后,越来越感到不能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奔走天涯无一事”,只得以“声色将情寄”了。做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家,不如沉湎于心爱的艺术,潜心深究佛理——或许这更符合他的天性。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弘一手书“殉教”,表示“念佛不忘救国”之志。或许在他的意念里,只有一心念佛,多多行善,才能使天下苍生脱离苦海走向幸福的彼岸。

 十四、

丰子恺曾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来分析李叔同的层次升华。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