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其他体裁 >>

慧能嗣法“偈”辨析(2)

分享到:

    以上几点根据说明,《坛经》不是神会作的,而是慧能作的。既然如此,《坛经》中的“无相偈”,当然也是慧能作的了。
      二
    三首“无相偈”,哪一首是真的,哪一首是假的呢?
    第一首和第二首出于最古老的法海本《坛经》,其全名叫《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这本《坛经》记载着:
    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引文中说的是“亦作一偈”,而“偈”却有两首。显然,其中一首是衍文或是假作。
    第三首是出于晚唐(日本铃本大拙和胡适考证是北宋初年)的慧昕本《坛经》,其全名叫《六祖坛经•二卷•依真小师邕州罗秀山慧进禅院沙门慧昕改编》,更加晚出的契嵩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一卷》和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风幡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所记“无相偈”都是一样的,只是把最后一句的“有”字改为“惹”字。可见后两本《坛经》所记,是因袭慧昕本《坛经》的。
    三首“无相偈”,第一首是真的,第二首是衍文,第三首是被窜改成的。〔10〕何以见得?
    先看第一首。说它是真的,是因为它出自最古本的《坛经》。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思想,是和《坛经》中的思想相符合的。可以说,全本《坛经》是以这首偈为中心来展开的。这种情况,下文将会详细分析。
    再看第二首。说它是衍文,是因为它不论在文字结构上和思想价值上都是低劣的。大约一万二千字的《坛经》,有不少“水分”,其中有荒谬的神话,有明显增设的预言,有大梵寺说法后的增文,有慧能死后的纪事。这就使人明白,一本《坛经》,去掉以上那些“水分”所留下能真正反映慧能思想的东西,不过几千字而已。这首“偈”,显然是属于多余的文字。再看它的文句结构,我们立即明白,“偈”的前两句,与神秀的“偈”基本相同。第三句,结构又有缺欠,只提了“明镜”,而没有提“菩提”,显得低庸,不足以说明慧能得法受衣、继承祖业的本事。从思想价值来看,它不符合《坛经》所宣扬的理论。慧能在《坛经》所宣传的是“无念”、“无相”的佛性说,而不是“妄念”“著相”的身、心说。《坛经》认为“身”是五蕴,是臭皮囊,不是净土,也不是“明镜台”。《坛经》又认为“心”是多样的、多变的,有邪心、正心、非心、直心、恶心、善心、毒心、净心,根本不是“菩提树”。如果把“菩提树,明镜台”同“身、心”联系起来,正好违背了“于念不念”、“于相离相”的佛性论思想。
    最后看第三首。说它是窜改而成的,是因为它出版在较晚的慧昕本《坛经》。慧昕在他的《六祖坛经序》中说:“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余以太岁丁卯,月在蕤宾二十三日辛亥,于思迎塔院,分为两卷,凡十一门”。说明慧昕已窜改了《坛经》。慧昕以前的《坛经》是什么样子的呢?据宇井伯寿的考证,《坛经》最早为手抄本。法海死后,传至悟真。从悟真开始,至少分为两个传授系统,一个是手写原本传授系统,继续流传,而成敦煌密藏珍本;另一个系统是由圆会开始的校编改变本传授系统,继续流传,而成慧昕改编本。在慧昕本出现以前,已传授了若干代,其间肯定已有窜改,并繁杂很多,所以有慧昕“古本文繁”之说。在这个传授系统中的《坛经》,所载的“无相偈”,可能早已被窜改了。从法海集记到慧昕校编《坛经》,〔11〕中经二百九十年左右,转传给多少人,已无法可考了。宇井伯寿先生认为,在手抄本《坛经》存入敦煌密室之时,社会上至少已有三四种《坛经》本流行了。
    被窜改后的“无相偈”,“佛性常清净”一句,变为“本来无一物”。这一窜改,就把慧能从佛性论者改为虚无主义者,从大乘有宗改为大乘空宗,成为一些学者,成为把慧能看成主观唯心主义者的最重要根据。这一窜改,造成了千年的谬误,被窜改过的“无相偈”,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人所共知的偈文,而真正的“无相偈”,在敦煌古本发现之前,是无人知晓的。
      三
    真正的慧能“无相偈”,是法海本《坛经》所记的第一首。它表现了慧能什么思想呢?
    慧能作“偈”的动机是十分明确的,是向王祖弘忍表明他已“识心见性,并批评神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12〕“偈”中指出,真如佛性的本质是“清净”。而“清净”又是“不著相”“不染尘”(即“无相”)的。神秀虽然也明白真如佛性的本质是“清净”,但却认为是“著相”“染尘”的,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靠“人我”的修练才能保持佛性的清净。诚然,神秀的见解仅达佛门,未曾入也。故与五祖心心不印,未可得法。而慧能的“偈”,正合弘忍之意,能以心印心,心心相传,便可得法,禀为第六代祖。故这首“无相偈”也叫“传心偈”,也叫“得法偈”。
    这首“偈”反映出慧能佛性论的核心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并以“实惠信仰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何以见得吗?
    这首“偈”,是以肯定佛性是精神实体为前提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之一。
    所谓“佛性”,就是真如本性。据佛经《唯识论》说:“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在《坛经》中,多处提到真如实体。说“真如是念之体”,真如是“一体三身”,真如“无相为体,性体清净”,都说真如是实体。然而《坛经》对这种“实体”的解释,并不是人们常识所理解的“形体”或“形样”,而是不可言状的。说它“实”,它却“本源空寂”;说它“空”,它却“于空离空”;说它是“体”,它却“无相”;说它“无相”,它却是“于相离相”。总之,十分抽象,十分玄妙,奥晦难明。
    在肯定了这个前提后,“偈”文指出,这个精神实体的本质是如常清净的。故曰:“佛性常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