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文学综论 >>

唯识学第七识理论对情绪的解析(3)

分享到:
[viii]。因此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自我与本我,都缘于这个根本的冲突。自体心理学将这个冲突解释为夸大的自体与理想化的自体之间的张力,需要第三极来进行平衡。

  以上对第七识的“四根本烦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是理解人类情感的基础。从科学上讲,这个系统显示了论证严密的逻辑体系;从应用上讲,这种解析有助于我们开展心理治疗和人格成长的自我解脱的修养。

 

  五、情绪的表象——八大随烦恼

  由四大根本烦恼,相应会产生八大随烦恼,这是第七识本身的功能与特点。这八大随烦恼显示了人类情绪的现象特点,在现代心理学里更多的是探讨情绪的某一种表现,例如焦虑、愤怒等等,而唯识学从根本烦恼入手,再从与烦恼相应的现象来分析,更有客观的科学性,在修养的过程中,容易发现与把握,从而达到断烦恼而解脱的目的。

  这八大随烦恼分别为:放逸、失念、不正知、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散乱。前三者是根本烦恼的一种表现,而后五个则是根本烦恼在延续过程中的表现。以下我们分别来看。

  “放逸”是不能自我克制,放浪形骸,纵情享受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是“我爱”贪的一种表现,在心理上是对享乐的一种沉溺,知道会有不好的结果也保持这样的状态。这我们在神经症和一些人格障碍人群里能够经常看到,恋物、偷窥等是明显表现于外的,而躯体化、强迫则是一种转移的、不明显的放逸。

  “失念”是不能明白记忆的一种状态,这通常也是贪的结果,贪着于一个事情上,或者极力回避一件事情,都会产生这种“心不在焉”的状态,因为不能从那个逃避或趋向的事情上转移注意力,故而对当下的一切没有记忆。这也是心理问题的一种比较突出的表现。

  不正知来自于“痴”与“我见”,对事物有自己错误的见解,却是独持偏见,这在心理障碍里是常见的现象。有些来访者有着非常牢固但显然是不正确的见解,事实也无法让他改变。实际上,这是“我见”混乱加上“痴”的错误解读。其实更多的是对改变“我”的一种恐惧所至。

  “掉举”是一种不安、轻挑、轻率的状态,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当前,而十分轻躁浮动,《百法论纂》说:“掉举有三:身掉举,乱动;口掉举,乱言;意掉举,乱思。”[ix]

  “昏沉”是“痴”的发展结果之一,其本质是昏暗沉重,不堪忍受,身心不得调和舒畅。在内心冲突无法明了的情况下,就是一种放弃的趋向。例如心理治疗中抑郁症患者,会显示出这种昏沉缺乏活力的状态。

  “不信”是以心理秽浊为特点的,会导致人的懈怠。对于实事实理都有怀疑,现代心理学划分为偏执性人格特点。这是由“我慢”与“我痴”而起的表现。

  “懈怠”是无意行善,懒惰为性。贪着于睡眠,喜欢倚靠卧床,害怕进步和变化,自己轻蔑自己。这是由“不信”引发的,是卑慢的一种表现。

  “散乱”的特点是心流散飘荡,心猿意马。与掉举的差别是,散乱是一念缘多境,而掉举是一境起多念。散乱是较为明显的心理状态,唯识学里对散乱有详细的研究,仅举《摄大乘论》里的五种散乱:①自性散乱;②外散乱;③内散乱;④粗重散乱;⑤思维散乱。[x]散乱也由根本烦恼而来,而且是多种因素使然。在心理治疗里,焦虑情绪显示了比较明显的散乱现象,因其会对一种情境起多种恐惧和灾难的想法。

  以上这八大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而起,随之而行的,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是为了对我们的情感发生与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觉察与纠偏的能力。在行为治疗上,由于这种清晰的认识,能够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技术对治各种烦恼。同时,依此模式对焦虑等现代心理治疗非常重视的情绪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益于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六、情绪的对治与解脱

  佛家致力于烦恼的解脱,历代传承下来,有了许多的对治烦恼的办法,也有总的解脱体系。释迦牟尼初传道时,提出了“戒、定、慧”三学,大乘佛教《楞严经》里由观音菩萨之口提出了“闻、思、修”这套修学体系。

  佛家对治烦恼之法,与现代心理治疗手段一样,不外乎认知、行为、领悟等方面,而其表面的法门,无论是宗教仪轨,还是修行方法,都贯穿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觉。所做的一切都是开掘我们本有的“觉”来转化“我痴”之无明。在佛家著名论典《大智度论》里提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那就是要通过“定”学,来解除经第七识污染后的意识的混乱作用,回归到无思无虑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地,对我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精微的洞察,从而由此生慧并解脱烦恼。

  所以在行为治疗上,佛家是走的“戒、定、慧”之路,而在认知治疗上,佛家注重“闻、思、修”的解脱路线。所以慢慢就形成后来的各个宗门与藏密的各教派。而在内地大乘佛教一直流传下来的“禅宗”,则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释迦牟尼当初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的风范。

  本文重在研究第七识理论对情绪的解析,所以对于佛家的对治与解脱之法不作深入探讨。仅简要地提一下佛家的一些初步对治之法。

  五停心法:[xi]

  1)  多贪淫者,观念身秽。这是指在男女关系上过于贪执者,对治的方法是在安静的状态下(静坐),在内心去观想身体的不净,又称不净观,通过这种长时间的强化,慢慢在内心里就解除了对身体接触与肤色姣好贪着的习惯。这个方法在行为治疗里的厌恶疗法可有一比。

  2)  多瞋害者,观念慈恕。对于容易暴怒无法控制情绪者,对治的方法是“慈心观”,在内心里发送对自己和他人的爱心,观想人间慈悲爱护的情境,来软化自己的心理偏执。现代创伤治疗EMDR中引入了这一方法。

  3)  多痴执者,观念缘起。对于那些界限不清的人,让其仔细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认知治疗上这是比较常用的作业治疗;对于不明心理痛苦原因的,让其观想自己追求痛苦的由来。这是因果分析,精神分析在对移情的解释上,也是采用的这种缘起分析。

  4)  多昏散者,观念呼吸。这在现代EMDR治疗里正念技术上引入,历来为各宗教修持所重视。由此能提高思维的凝定能力,从而具备不随情绪而心理动荡的素质。

  5)  多障缘者,观念佛陀。所谓多障缘者,是没有统一的价值观的人,会被日常事务与情绪冲得晕头转向,这样无论做什么都会觉得障碍重重。所以观念佛陀这个最高价值的对象,会让人放下许多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