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造像 >> 综论 >>

麦积山石窟“伏羲女娲”图像辨析(2)

分享到:


     金唯诺认为交龙与十六国南燕的龙城有关,是把此二龛作为十六国时期的窟龛来讨论的。“在第69、169两龛间浮雕交龙,为麦积山仅存一例。交龙的出现与燕的立国有密切的关系,……因燕有立龙翔佛寺的传统,麦积山初期这一仅见的交龙龛,似与南燕也有某些关系。第76、93、169、69、74、78等窟龛最早可能开凿于后秦至西秦统治这一地区的期间,但是经过后代一再重修,造像与壁画都不同程度地杂有晚期因素”。(5)

     1998年出版的《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的“图版说明”解释为“交龙”(6)。2002年出版的《麦积山石窟志》对两龛之间的图象解读为“两龛之间竖列浮塑龙蛇两条,首交首,尾交尾”(7)。

     颜廷亮先生在其大作《关于伏羲文化的西向传播问题》一文中引用李西民的文章似乎同意了麦积山石窟69和169龛之间的图像是伏羲和女娲(文见《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第119页、121页) 。

     以上就麦积山169和69两龛间浮塑图像的释读和研究,看来有两种解释,一是“伏羲女娲”,二是“交龙”。第二种完全正确,而第一种是错误的。误导源于最早的中央文化部勘察团的结论“在此两龛之间,有摩崖浮塑小坐佛,下有浮塑‘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作交尾状”。随后,李西民、刘大有、刘惠萍等撰文也将169和69两龛间浮塑交龙图像释读成“人首蛇身,作交尾状”,也称其为“伏羲女娲”,刘惠萍文甚至还先入为主地想象出“右边的‘人首蛇身’手中所执似为矩,并推测左边‘人首蛇身’手中所执应当为规”。综合他们的研究观点看:

     一是完全没有释读清楚浮塑交龙的图像。两龛龛柱间浮塑交龙,龙头从两龛龛梁上向两龛龛间伸出又回首反顾,眼睛大睁,龙口大张吐出长舌交叉,龙身交缠一起,两龙爪伸出,显得很有力量,龙身沿龛梁塑成,169龛梁龙身及龙尾残失,在69龛左侧龛梁、龛柱现仍可见残存有浮塑龙尾的痕迹。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团的考察,限于客观条件等原因,对交龙图像缺乏足够充分的研究,便认定为“伏羲女娲”。现在看来并无什么“人首”的图像信息,至于手中所执“矩”和“规”更是无从谈起,大概是把交龙吐出的长舌看成了想象中的手执“规”和“矩”了。

     二是没有考虑到塑饰交龙图像的特定场合。在佛教石窟的龛楣、?淖笆翁獠闹姓庵忠粤??枷竦淖笆翁獠慕衔?嗉???旧泶?碜乓欢ǖ姆鸾袒しê凸┭?囊庖澹??皇羌虻サ慕栌弥泄?褡逦幕?械摹胺?伺?础蓖枷窭醋笆蔚摹?BR>
     金先生虽没有直接指出交龙是“伏羲女娲”,但却把交龙与文献中记载的有关南燕龙城的故事相联系,姑且不论此种说法能否成立,只是将169、69双龛与76窟归为同时代,并且推测76窟属南燕弘始九年(407年)建窟的论点似不能成立。(8)

三  两龛之间的浮塑交龙图像具有护法的意义

     关于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形象,文献记载颇多。如王逸《楚辞•天问》注云:“女娲人头蛇身。”《淮南子•坠形训》:“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伪本《列子•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艺文类聚》卷2引《帝王世纪》:“庖牺氏蛇身人首”,“女娲氏……亦蛇身人首。”

     殷商以后中原地区的许多古器物上,常出现有“交蛇”或“交龙”的图案,如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1001号大墓中出土的一件蛇形器,可能是殷代常见的交龙形象的一种(9)。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二龙”的传说,《国语•郑语》云:“夏之衰也,……有二龙同于王廷。”闻一多先生认为“同”就是交合作爱的意思。(10)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画在旗帜上的二龙相交的图象便叫做“交龙”,这种交龙的形象,可能是由宗教仪式所造成的。伏羲、女娲相交的形式可能表示男女阴阳相合以繁衍后代的意味,这是中国传统的对男女崇拜的一种形式。交龙纹为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但在不同的场合,其意义是不同的,二龙相交图案运用到佛教石窟中绝不会是代表男女相合的意义,而是与佛教教义相关系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它具有护法的地位。

   龙,梵语na^ga,巴利语同。音译那伽、曩哦。八部众之一。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梵语na^ga为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话中,乃人面蛇尾之半神,种族有一千,为迦叶波(梵Kas/yapa)之妻歌头(梵Ka=dru)所生,住于地下或地下龙宫。印度自古以来即有称为那伽之种族,其种族有多数之种别,散居于现今印度东北阿萨密(Assam)地方及缅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龙蛇。(11)

     龙及二龙常出现于佛教典籍中。

     天龙八部,略称八部众,指天神、龙、蛇等护持佛法的八种守护神,此八部众皆系佛之眷属,受佛威德所化,而护持佛法。因此在大乘经典中,彼等也往往是佛陀说法时的会众。《舍利弗问经》等载“八部”是: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舍利弗问经》:“……虚空龙神者,修建德本,广行檀波罗蜜,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龙王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