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造像 >> 综论 >>

麦积山石窟“伏羲女娲”图像辨析(3)

分享到:


     《法华经》卷一《序品》记,佛在耆阇崛山说法时,参加的有八大龙王(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其中以难陀、跋难陀二龙王最为人所欢迎。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13)
 
     《法华经》卷二《譬喻品》云:“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14)此中,“天”指梵天、帝释天、四天王等天神。果报殊胜,光明清净。“龙”,指八大龙王等水族之主。《妙法莲华经文句》卷二下解释说:“次列八龙者,难陀名欢喜,跋名善,兄弟常护摩揭提。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以此得名”。(15)

     有些经典里还记载了二龙王的情况。

     法云在《翻译名义集•八部篇》中解释:“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不可思议难陀跋难陀。文句云:难陀此云欢喜,跋此翻善。兄弟常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慈恩云: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令人喜。后性复贤,令喜又贤,故以为名。”(16)

     《修行本起经》卷一讲太子出生后:“有龙王兄弟,一名迦罗,二名郁迦罗。左雨温水,右雨冷泉”。(17)《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也讲太子出生后“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18)

     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第四十六 (鬼神部):“阿修罗第一 :大阿修罗王名曰罗呵,住须弥山北大海之底,水悬在宫,上为四风所持,城郭纵广八万由旬,内外七重,高三千由旬,金城银门,园池清凉,众鸟和鸣,去须弥山一万由旬。……月十五日,入海中央,化其形体。下水着脐,上窥须弥,指覆日月。日月天子见其丑形,皆大恐惧,无复光明。游瞩之时,有自然风。吹门开闭,吹地令净,吹华分散。有五大臣,一名捉持,二名雄力,三名武夷,四名头首,五名摧伏,侍卫左右。忽自念言,我有威德神力如是,而置忉利王及日月诸天行我头上,誓取日月以为耳珰。……时难陀跋难陀二大龙王,身绕须弥周围七匝,山动云布以尾打水,大海涌波上冠须弥”。 (19)

     以上经典和文献记载都说明:龙,作为八部众之一,与天众一样同属八部的上首,自然承担着护持佛法的重任。龙,系佛之眷属,受佛威德所化,而护持佛法,因此,在大乘经典中,也是佛陀说法时的会众。因而在佛教石窟造像中,龙的出现也就再自然不过了,是很正常的情况。由于龙王能保护须弥山上的忉利天,因而在八部护法中,龙也是很重要的护法。虽然佛经里没有明确讲到有交龙,但北朝时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石窟造像中的交龙也是属于护法的龙众。



     云冈第1、10、12、16、25等窟的窟门上或窟顶上就有交龙的雕刻(20)(图二),这都是护法的一种形式。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等装饰有龙图像的洞窟中,无论是交龙,还是其它形式的龙饰图案,都无一例外地是表现佛教中护持佛法的龙众。



     龙门古阳洞北壁第三层第二龛北魏杨大眼造像龛(502-503)尖拱龛梁刻交龙缠绕须弥山(21)。该窟的比丘惠成造像龛、孙秋生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等在龛基上均雕刻二龙相交的图象(图三),而且这些龛的主尊都是释迦佛(22)。这更能说明二交龙是护持佛(释迦牟尼佛)说法的。

    另外,在单体的佛教造像碑中,也可见到雕饰有护卫佛陀的交龙的图像,与麦积山169、69龛间浮塑交龙极为相似的图像,如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传为从陕西鄜(富)县带去的石造三尊像,其年代大约在太和二十年左右。为背屏式造像,较粗的砂岩雕成。下部为长方形的台座,正中雕结跏趺坐佛,其所在的浅龛是由两条浮雕的龙组成的,龙尾弧形向下,龙身在佛头正上方相交缠,再曲身向左右然后龙头相对上扬,龙嘴里吐出长长的舌头;北魏延昌二年铭石造天尊像头上方二龙交缠,龙尾在头两侧长长下垂,龙身盘曲向下,龙头外扬、北魏正光二年铭石造道教像尖拱龛之龛楣是由两条交缠的龙刻成的;六世纪初的石造三尊像正面佛上方也是两条交缠的龙(23(图四1、2、3)。北朝时期还有很多交龙图象的例子,根据八木春生的研究,交龙图像在北朝时期的关中地区(耀县、临潼)、陕北南部地区(富县)、河南北部地区(新乡、辉县)、山东中部地区(青州、广饶、博兴)等地可见。像例有魏文朗佛道教造像碑、延昌三年(514)张乱国道教造像碑碑首有神龟三年铭(520)錡双胡道教造像碑正面龛上、同年铭大原美术馆藏佛造像碑碑额上双龙交缠、北魏晚期吴洪標兄弟造像碑(药王山博物馆藏,图四、4)等(24)。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其它非佛教题材的碑刻,其碑额上的装饰,最后发展演变为龙首,有二龙、四龙、六龙等。龙首图像的碑额装饰形式,逐渐成为中国碑刻装饰的固定样式,在后来碑刻的碑额装饰中非常流行。道教造像上所采用的交龙形式,是利用中国传统的交龙装饰题材,也是起到了护法的作用,与佛教造像上的交龙意义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