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十五年
俄碾庄合邑
44
146
贞元十五年
幽州油行
社官李承福
27
146
贞元十五年
涿州范阳县维摩邑
录事谷英才
30
148
这里有54条记载了社邑确切人数的资料,人数最多的200人,最少的13人。资料可以分若干组。社邑人数在200及以上的1例。109-125的8例。50-92的16例,其中50-70有11例,70多的5例。20--47的27例,其中20-40之间的25例,40多的2例。少于20人的只有2例。换言之,人数在20-70的有38例,占总数的70%。最多的集中在20以上50以下的人数段,有28个,占50%以上。因此,我们可以大体说,社邑人数大多20-70人,最常见的在50人以下,少则十几个人,多则一百多人。此其一。
其二,各个社邑的人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以团柳邑的人数变动最大。最早见于石刻题记的团柳邑65人(第99页);又至113人(第104页);大约在安禄山的圣武二年(757),为119人;大历十三年105人;建中二年只有70人贞元年间的两次记载分别为70人(第127页)和62人(第139页)。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前后至大历年间人数最盛。
其三,社邑的造经活动每年举行,但是上经的仪式大多在四月八日佛诞节进行,少数情况也有在二月八日的。一些社邑连续几年进行造经,造经社的邑人数有时只差一、两名,除了有题记录文的错误之外,可供我们推测的还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可能说明社邑的人数是不固定的,每年都有变化;二是有可能说明社邑成员参与造经活动,需要交纳或分摊相应的费用,因此,就有因为没有参加某次造经活动而暂时未被列入的社邑成员。
以上房山石经题记中所见的社邑佛事活动在其他地区也有存在。龙门石窟的北市香行社活动即可为一证。北市香行像窟(编号1410)是武周时期开凿的一座中小型石窟,位于龙门西山南段的崖面上。石窟北壁东端上部题记谓:“北市香行社,社官安僧达,录事孙香表……右件社人等一心供养。永昌元年三月八日起手”。北市还有其他丝帛行会,其是否有类似的造像活动不得而知。但是从香行的造像题记看,与房山石经中诸行社邑的造经活动是很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