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傅伟勋禅学研究与中国禅道的创造性转化(3)

分享到:

  依据“心性体认本位的中国生死学与生死智慧”,他特别关注胜义谛“顺利落实成就于世俗谛当中的迫切课题”,以期检讨、解决“传统(大乘)佛教所以眼高(理论高妙)手低(实践不足)的问题所在”,重新“发现佛教生死学与生死智慧的新时代精神威力”。旨在突破传统佛教涅架观念,倡导社会性、宇宙性的、涅架意义,倡导在世俗谛中落实胜义谛的现代菩萨道(包括自力圣道门和他力净土门);突破传统佛教的出世性、山林性、寺院性,改革僵化的宗教体制,创造性地转化为注重世俗人间日常生活实践的人世性、城市化、居士化的佛教。他认为,般若知在高层次转化分别知,超越逻辑或理性,但并不否认分别知在低层次的作用意义,因此无由违反逻辑或理性。这样,般若知与分别知、胜义谛与世俗谛、宗教哲学与科学道德,可在高低层次各别显其功能,相辅相成而不彼此排除,这才是贯穿大乘佛学与禅宗的中道立场。也可以看作是他所谓“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方法论的一个具体运用。他在这里谈的虽然是禅道创造性转化的方法论,但事实上,对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
  对中国禅宗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系统深入的哲学研究,在借鉴傅伟勋以上方法的同时,还似应主要遵循以下的研究方法:从当代哲学的宏观视角,吸收现代哲学发展的新成果。遵循论史结合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在详尽地占有禅宗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禅宗和其他学派、教派的联系和影响,对禅宗思想复杂层面的关系进行仔细分疏和现代理性诠释;遵循中西参照、对,比的方法论原则。将禅宗放到现代哲学视野中去,运用现代西方后现代哲学与现代中国哲学作为分析诠释的参照系,尤其注意参照近现代西方心智科学与哲学理论的方法进行疏理与阐释,勾勒其思辨结构和理论特色;遵循古今贯通的方法论原则,对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进行阐释。遵循“考据、义理、辞章”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以考据作为论述的基础,着重于理论分析与解剖,同时注意研究的禅风禅韵,力求做到“学者气象,史家风度,禅师风味”。以期建构现代禅道方法论研究体系。
  当今,中国禅道处在一个转轨的时期,傅伟勋对禅道研究;方法论的创造性探讨,是我们今天进一步进行禅道前瞻性研究的重要思想资源。
  三,禅道的前瞻:现代创新与未来发展
  中国禅道的创造性转化与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总的说来,是从整体上尚未摆脱明清以来的积弊,在形式上繁荣强盛的背后,并未实现从理论到体制的现代创新,这对佛教的未来发展不能不构成一个极大的制约。可以说,佛教在当今如果不能在教团、教义、社会功能上实行现代转型与彻底改革,极有可能成为鱼龙混杂的社会避难所,丧失其应有的积极社会功能。沿着傅伟勋探索的足迹,对禅道的现代创新和未来发展作一前瞻,仍然有诸多问题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首先,禅道哲学智慧、悖论与互动性研究。禅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如生佛不二的心性智慧、般若直观的禅悟智慧、语势兼用的传释智慧和生死不二(自由自在)的解脱智慧。涉及禅宗哲学的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解脱论等诸多问题,对此进行现代的哲学诠释与分析评价,摒弃拘于禅家自说或以禅解禅的主观研究的态度和学风,使禅宗哲学成为可以为现代社会所接受的理论体系;禅宗哲学研究中蕴含着诸多悖论,如研究方法上信仰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悖论,禅宗世俗化与化世俗的悖论,非理性与理性的悖论,言说的悖论,执著的悖论,其中三昧很值得进行现代哲学的阐释;再者,禅宗是在与中国本土儒道哲学及其代表士大夫知识分子互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化特色的宗教。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禅宗与儒道哲学、与士大夫的互动性及其历史影响。尝试总结禅宗哲学发展的内在轨迹与规律,为现代禅佛教的未来发展寻找依据。
  禅道的哲理化并非是将禅道纯粹地抽象化,而是针对传统禅道经典的语录性体裁和超逻辑思辨进行理性、逻辑的还原,用现代理性分析的方法对禅道哲理进行条理性的分疏,在进行现代性的阐释的同时,也使现代人能从中获得可操作性的禅道训练方法,从而得到身心的调适、精神的试炼、德性的提升。
  其次,禅道宗教主体性培育与人间佛教建设。禅道的现代化,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实现僧团组织的现代化十分重要。其中僧侣宗教主体性培育以及佛教制度的转型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居士尽管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甚至在近代涌现出一批居士佛教的领袖,成为佛教近代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但是,以禅道为代表的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却仍然必须以出家僧侣为主体,并且还必须培育与强化僧侣佛教的主体性意识,加强僧侣各项制度的现代化转型,唯此,禅道的神圣性与人间性才能突显出来。当然,强调僧侣佛教的主体地位,并非所谓“僧尊俗卑”、“僧主俗从”的旧调重弹,而是在突出僧侣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居士弘法护生的重要作用,构建适合时代机缘的现代意义的新的四众弘法体系。
  禅道的人间化思想古已有之,所谓“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生死与涅槃不二”;人间佛教的理念早在太虚大师就已明确提出,海峡两岸由赵朴初居士倡导的人间佛教,以及印顺法师倡导的人生佛教,都是太虚大师理念在理论上的亲缘延续和实践上的基本落实。但是,时至今日,关于人间佛教的探讨无论是在理论的深度、厚度,还是在实际弘扬的量度、力度上均嫌不足。因此,如何契理契机地落实贯彻人间佛教的思想,是切关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肯綮。佛教人间化的转向奠定了佛教现代化的基础,是佛教未来发展的范型。但在内涵上理应继承传统佛教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契理契机的原则,承古而不泥古,适时而不流俗,与时趋进地不断充实。尤其注重佛教的伦理化和心理化,注重道德建设和心理建设,帮助现代社会确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帮助现代人树立积极的人生关怀、安立浮躁的身心,从而进一步充实、丰富人生佛教的内涵。与此同时,必须妥善处理好人间化与化人间的关系。佛教的人间化、世俗化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不能因为世俗化丢掉其基本的理念。而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始终在适应潮流中引导潮流,并保持佛教的超越性品格。这一点是我们思考禅道的未来发展所不可忽视的。今天,人间佛教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现代中国佛教界一致认同的主导思想和未来佛教的基本模式,并不断与时趋新。可以预见,未来佛教的人间化发展,必将进一步融摄本土传统精神,赓续人世情怀,关怀人生、关怀社会,在伦理上范导世俗道德,在心理上安立世俗身心,在/顷应现代生活中导引生活,重建人间净土。若此,人间佛教必定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实践中得到未可限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