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3)
时间:2008-06-02 11:03来源:中国佛教文化网作者:佚名 点击:
三
自中唐以后,慧能开创的禅宗日益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分宗立派,源远流长。禅宗不同宗派的区别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禅林传承关系不同,一是教法和禅法不同,这两方面合成为家风、门风、宗风的不同。不同宗派,尤其是马祖、石头两大系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以求解脱的根本宗旨上是一致,或基本上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奠立于共同的心性论基础上的。慧能禅宗各派都在心生万法的基础上,强调众生的自心、自性的清净,都肯定众生具有真心、净心,也就是人人都有佛心、佛性,主张即心即佛,心即是佛。禅宗各派对于心体即心的本质属性的看法,则在肯定其清净性基础上各有侧重,有的认为是本知(灵知),有的认为是平常(无为),有的认为是空寂,也有的认为是自然,对于心用即心体的外在表现,有的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现实表现都是心体的体现,也有的认为人的行为、表现有染净之分,并不都是心体的本质流露。可见慧能禅宗各派的心论是同中有异,并非完全一致的。
如果我们把禅宗的准备期和兴盛期的心性论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可以这样说,佛性,如来藏心或真心是这两个时期禅师心性论共同的思想内核,由于都认定众生具有如来藏心或真心,因此都提倡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禅修,以求证悟成佛。这其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准备期,禅师多偏于真心与妄心的对立,强调去妄求真、灭妄存真,而兴盛期的禅师则强调真心和妄心的统一,甚至不讲妄心,主张直指本心,顿悟成佛。这是在慧能,尤其是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前后不同禅师的心性论乃至整个教义的主要分歧所在。其次是在预备期有牛头法融“无心为道”说与道信、弘忍等人“即心是佛”说的对立,而马祖和石头二系,尤其是石头系则把两种说法调和起来,融合为一种有别于以前的新的心性论。正是在继承、扬弃和发展以往心性论的基础上,正是强调众生本有真心的决定作用,慧能及其门下得以相应地运用简易直捷的法门,而取得巨大的胜利和成功。可见慧能禅宗之成为晚唐以来禅宗乃至佛教的主流,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注释:
〔1〕这样的分期并不排斥称达摩为禅宗的初祖, 也不排斥通常称神秀一系为禅宗北宗,慧能一系为禅宗南宗的传统说法。我们认为,从主张教外别传,提倡顿悟等方面考察,彻底中国化的禅宗是自慧能开始的。在禅宗史上,禅宗这一名称是在慧能百年后即九世纪才开始出现的。
〔2〕四种禅,为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援真禅和如来禅。 详见《大正藏》第16卷,第492页。
〔3〕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231,第2335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年8月版。
〔4〕见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第460页,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
〔5〕《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藏》第48卷,第402页—403页。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