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2)

分享到:

   禅宗把“心”(禅)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故尔,人们称禅宗为“心宗”。宋人刘 在《景德传灯录后序》中说:“《传灯录》镂行旧矣,兵兴以来,其版灰飞,慕心宗者患其无书,僧思鉴婺人也,芒跷访道三十年矣,亦欲人同悟涅槃妙心,而思有以资发之也,广募净信,复镂其版,缁素赞叹而助成焉。”(注: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之卷末所附后序。)在“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个传说故事中,世尊所说的“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加上后来禅宗门人补上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八句话,成了禅宗之印心,禅宗之根本眼目。而这八句话都是围绕着“心”展开的:“正眼法藏”——此正眼乃是指心,“涅槃妙心”——妙心更是指心,“实相无相”——此即是心相,“微妙法门”——这是指心法,“不立文字”——这正是立心,“教外别传”——这正是传心,“直指人心”——此更是指心,“见性成佛”——此即是见心。而“心”(禅)乃是禅宗哲学与美学之本体。北宗禅代表人物神秀说:“心者,万法之根本也。”(注:神秀《观心论》。)南宗禅创始人慧能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注:敦煌本《坛经》二十四节。)“外无一法而得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注:《景德传灯录》卷五《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洪州宗创建者马祖道一说:“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江西大寂道一禅师》。)可见,禅门大师视“禅”(心、性)为宇宙万物之本体(根本),具有巨大的统摄性,从而能在本体论上建构完成一种自我融洽的理论体系。
   禅宗哲学是生命哲学,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突出地体现在“禅”的内涵上。“禅”作为禅宗美学的本体范畴,它的内涵涉及两个层面。第一,它指禅境。禅宗把禅视为众生所具有的本性,是人性的灵光,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体现,是宇宙万有的法性,是万物生机勃勃的根源,是天地之美的最高体现。而视这种人之自性与宇宙法性的冥然合一、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的圆融一体的境界——禅境,乃是一种随缘任运、自然适意、一切皆真、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第二,它指理想人格。禅宗视禅为众生的“本来面目”(生命本色),而且总是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力图塑造完美的心灵,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塑造一种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把构建健全的人生(力图在禅境中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光明的人生(自由任运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禅宗大师提出的“道由心悟”(注:宗宝本《坛经•护法品》。)或“由心悟道”(注:《祖堂集》卷二《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的命题,是禅宗哲学与美学思想的纲骨。所谓“道由心悟”或“由心悟道”,也就是“识心见性”,是自心自性的自我观照、自我体悟、自我显现。它是禅宗哲学与美学的本体论命题,它是“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冯友兰语)的理论命题。因为对“禅”的把握是由“心”而“悟”的,只有通过自心自性的“悟”才能获得生命之美,并达于禅境(审美境界),而“悟”乃是“识心见性”以“自成佛道”(注:敦煌本《坛经》十九节。)。这一命题也展示了禅宗美学关于审美活动的过程、特征与主要范畴的逻辑结构的思想。(注:参见拙著《禅宗美学史稿•导言》,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这里要顺便提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界把“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本体范畴(或元范畴),并为此发表了许多精采而精辟的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道”在儒家、道家、释家(禅宗)的哲学与美学中,其内涵是各不相同的,是三个不同本质的范畴。在儒家哲学与美学中,“道”是指“人道”(仁道),并在此本体上建构了道德本体论。荀子对儒家之“道”作了明确的规定:“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为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注:《荀子•儒效》。)在道家哲学与美学中,“道”是指“天道”,并在此本体上建构了宇宙本体论。在禅宗哲学与美学中,“道”是指“心道”,并在此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禅家使用“心道”一词见于道宣《续高僧传•习禅篇论》。道宣批评当时丛林的流弊时指出:有“肩颈挂珠,乱掐而称禅数;纳衣乞食,综计以为心道”(注:见《续高僧传》卷二十卷末之“论”,《历代高僧传》,上海书店1989年版,597页。)。“禅数”, 系指安世高所传小乘禅数之学。道安在《十二门经序》中称安世高所传禅法之特点为“善开禅数”。“禅”,即禅定、禅观;“数”,即数法,指阿毗昙(也可译为“论”,是对小乘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论述),由于解释佛经时,对佛之教法常以数分类,故又译为“数法”。在这里,道宣把“禅数”与“心道”相提并论,从一个侧面表明“心道”的内蕴与禅(心)的修习密切相关。其“心道”与“心路”含义相近。《无门关》第一则云:“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释家“一般称心思之历程为心路,佛典中‘心路’一词则多指心。盖以吾人之心乃修往佛地之道路,故称心路”(注: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1409页。)。道宣尖锐指责以“纳衣乞食”等等举措作为参禅悟道以“明心见性”的途径、手段,作为修往佛地之“心道”。我们所讲的“心道”不只是指心理活动的历程,而是指心性本体。在禅宗典籍中,“道”即是“禅”,即是“心”:“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注:见于相传作为达摩学说的《少室六门集》中的《血脉论》。《少室六门集》不知何人所撰,乃托达摩说禅。其《血脉论》全篇通贯见性之义,类似六祖《坛经》之说。参见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第三章《达摩之教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如果说儒家哲学与美学以“经”为本体范畴,以“立言”在“经”的本体上建构了经学本体论(道德本体论),道家哲学与美学以“道”为本体范畴,以“立意”在“道”的本体上建构了宇宙本体论(注:杨乃乔博士在他的《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对儒道诗学(美学)的本体范畴作了精辟、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论述。),那么,禅宗哲学与美学则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总之,如果以“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本体范畴,就必须明确“道”在儒、道、释(禅宗)各家的哲学与美学中,是三个不同本质的范畴,才能进一步探讨它们对中国美学、对审美活动(包括人生美的创造活动与艺术美的创造活动)在何种层面上、何种深度与广度上产生了何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