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3)

分享到:

    
      

   以上我们探讨了禅宗美学的本体范畴,探讨了它的逻辑起点。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涉及哲学本体论问题,勿宁说“逻辑起点”就是一个哲学本体论的概念。然而它还不是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直接关涉该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诚然,禅宗美学的本体范畴与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在我们看来,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人的审美活动(包括人生美的创造与鉴赏活动、艺术美的创造与鉴赏活动,而这两者又直接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美论——人生审美化与艺术美论——艺术生命化的向度相关联)(注:参见拙著《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的“导论”第二章《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巴蜀书社1999年版。)。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研究禅师门(以及受其深刻影响的士大夫、文人学士)的审美活动。诚然,禅宗美学有着它十分独特的性质,因而其审美活动也有它鲜明的特点。禅宗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与传统佛教一样,仍然是个人如何在现实的苦海中得以解脱,如何“明心见性”以“自成佛道”这一人生的根本问题。禅宗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生命意义、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生命存在本身的反思,其以“立心”建立在“禅”本体上的心性本体论正是一种生命本体论。禅宗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人的生死问题,所以禅师们才总是把“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挂在嘴边。他们正是在对生命存在本身与“生死事大”的反思中,展示其特有的生命智慧与审美智慧。因而,建立在上述思想(由“禅”这个本体范畴与心性本体论作为逻辑起点)之上的禅宗美学也就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美学,也不是一般的艺术哲学,而是对人的意义生存、审美生存的哲学思考,或者说它是对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诗性之思,是对于人生存在的本体论层面的审美之思,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这种独特的性质,是基于禅门大师所具有的诗人的性质与诗性的思考。说他们是“诗人”,并非因为他们之中的确有不少诗僧,或者他们能写诗填词,并有佳篇传世,而在于他们本性上是“真正的诗人”,因为他们不仅能主动为世界提供意义,而且还为人生的安身立命提供价值依据,他们是能够担当起在“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对终极价值的追问的诗人(注:参见海德格尔《诗人何为?》《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总之,禅宗美学不是一种纯理论的美学思辨,而是一种要落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实践美学,它要人们进入一种“境界澄明”(注:《宏智禅师广录》卷六。)的诗性的栖居之所(注:参见刘方《诗性栖居之冥思——中国禅宗美学思想研究》的“导言”第三节《禅宗美学的性质与基本特征》,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因此,禅门中人的审美活动就有其独特的内容与意蕴。我们从大量的禅宗教史、传记、灯录与语录等典籍可以得知,禅门中人一生的参禅悟道和承传禅法,就是要“识心见性”,获得“本来面目”以“自成佛道”,从而进入“境界澄明”的禅境——人生境界的极致。因此,参禅悟道与承传禅法活动则成为他们重要的生存方式、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禅师们的重要生存方式、重要生命活动的参禅悟道与承传禅法活动蕴含着何种审美意味呢?
   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它始终关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活动,探索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它认为审美活动乃是一种富有具足一切的圆满性、自在任运的自由性、绝妄显真的纯真性的生命活动,一种理想的生命存在方式。而禅门大师的参禅悟道与承传禅法活动,以及各宗派的独特家风所表现出的禅学思想,就充分蕴含着并表现出这种审美活动的特质(注:参见拙著《禅宗美学史稿》第一章至第十二章。)。
   在我们看来,审美活动有它的本体论内涵,而且它本身就是本体论的,因为“伴随着人类生命活动本身成为哲学本体论的内涵,审美活动本身也无疑会因它集中地折射了人类生命活动的特征而成为哲学本体论的重要内涵”(注:潘知常《诗与思的对话》,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24—25页。)。我们认为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就是审美体验,因为审美活动就是一种体验,而且是“根本地体现了体验的本质的类型”(注: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99页。),“审美体验是审美活动的哲学规定”(注: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542页。)。 禅宗大师对“禅”的领悟和把握,是靠般若体验,而般苦体验(禅体验)乃是禅宗借以与其他佛教宗派相区别的特质。禅体验又称般若直观。般若就是“智慧性”,即众生之本性,参禅者如要自在解脱,就必须“起般若观照”,“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注:敦煌本《坛经》三十一节。)。所谓般若观照,乃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种洞察,是基于本觉自性的一种直观,是将能所消融于自心的一种体悟,乃是自心自性的自我观照、自我体悟、自我显示。“禅”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那种非理性的、不可思议的微妙,因为“禅绝名理”(注:《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下《又示(成都雷公悦居士)》。),是无名相无言说,超越一切思维、概念、理论——一切语言概念与知识形式而后才可出现的。而禅体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非思量”(药山惟俨禅师语)(注:《五灯会元》卷五《药山惟俨禅师》。),它以非理性超越理性,以神秘的直觉超越逻辑的思辨,以体悟超越推理,以审美之思超越理性之思。它极富超越性。而“超越”一词是禅宗大师惯常使用的概念与范畴。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指出,禅者进行般若观照获得开悟的结果,就是人生的超越,生命的自由和解放:“若人识祖佛,渠无面目,甚处识渠,当处便超越”,“佛法闻见总现成,当阳直下全超越”,从而“无事无为得大自在”(注:《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二、卷六、卷八。)。正因如此,禅体验才闪现出生命智慧之火,审美智慧之光,而成为一种审美体验。
   禅宗哲学与美学用“悟”这个范畴对禅体验的内涵、特征作了理论概括。“悟”的内涵涉及禅宗的审美体验论,因为在禅宗那里,禅体验(审美体验)乃是对于人的自身价值以及生命意义的一种体验活动,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种洞察、直观与体悟(注:参见拙作《南能北秀美学思想异同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3期。)。这样,“悟”就与“禅”这个本体范畴密切联系在一起, 成为“道由心悟”这个本体论命题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