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5)

分享到:

  
   “味”(滋味)这一根主轴线,可以从“味”(体味)到“味”(滋味)的轨迹中,看出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活动的过程及心理活动的轨迹,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逻辑结构(注:参见拙著《关于创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6期; 《论“味——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本质特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1期; 《中国美学体系论•导论》,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在我们看来,从“味”(体味)到“味”(滋味)的逻辑结构也即是“味……味”这一理论范式的展开,它不仅贯穿在艺术美的创造活动中,也贯穿在人生美的创造活动中。诚然,在“意象”(艺术形象)、“气”(艺术生命力)、“味”(滋味)的表现形态上,人生美与艺术美有所不同。在人生美的创造活动中,其“意象”是指“意中之象”内化(心灵化)于审美主体的审美人格之中,体现为人格美的种种表现;其“气”是指人格美所充溢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其“味”是指一种人生境界、审美境界,因为“无味”乃是“至味”。南朝齐梁间的丘迟《思贤赋》云:“目击而道存,至味其如水。”宋魏了翁《题跋》云:“无味之味至味也。”张实居(萧亭)曰:“水味则淡,非果淡,及天下至味,又非饮食之味可比也。”(注:见王士祯等《师友诗传录》。)总之,“至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是指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或美的本体、终极本原(注:参见成复旺主编《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2—24页。)。在艺术美的创造活动中,其“意象”则是指“意中之象”外化(物态化)为艺术形象;其“气”是指灌注于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其“味”(滋味)则是指一种艺术特征、美感力量,而且常常表现为一种艺术境界。总之,“味……味”这一理论范式概括了审美活动的过程、审美活动的特征与审美活动范畴的逻辑结构。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禅宗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因此它特别重视人格美的建构,重视人生美的创造,而“味……味”这个理论范式就概括了人生美的创造活动的过程、特征以及范畴的逻辑结构;它与“道由心悟”这个命题的内涵密切相关,可以说,“道由心悟”这一理论命题在审美活动中具体展现为“味……味”这一理论范式,因为“道由心悟”就是“识心见性”以“自成佛道”,通过自心自性之“悟”以获得生命之美并达于禅境(审美境界)。可见,这一命题所展示的仍然是审美活动(它是参禅悟道与弘宣禅法活动——生命活动与生存方式的理想形态)的过程、特征与范畴的逻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