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净土宗 >>

试析中国净土思想发展的路径

分享到:
【内容提要】净土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以义学为特征的唯心净土,一种是以救赎为特征的弥陀净土。前者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改造,目的是要建立人间净土;后者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悲观失望,目的是往生极乐世界。

   净土是印度佛教的一种很原始的思想。早在反映原始佛教精神的经典《阿含经》中就有反映。《阿含经》中提出,如果众生要摆脱现实生活的痛苦,可以独身到僻静的地方如森林、石窟等修行禅定。修行禅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升天,摆脱痛苦。另外,其后的《本生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净土观念。到大乘佛教时期,净土思想广泛流行开来,也出现了种种的净土观念。
   佛教中的这些净土观念都随着佛教经典的翻译传入中国。其中早期比较流行的是弥勒净土。弥勒净土是弥勒菩萨修行所得到的兜率天净土。反映弥勒信仰的主要经典有《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等。这一信仰的主要内容是众生信仰弥勒,最终得到解脱,到了兜率天内院。经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随弥勒下生,拯救众生。弥勒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拯救了无数的众生。弥勒信仰的核心在于改变现实社会,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因此,弥勒净土履次遭受磨难,最后只能残存于下层的民众之中。继弥勒净土而起的是弥陀净土。反映弥陀净土的主要经典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以及《净土论》等,这些经典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奇妙无比的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早期主要在一般民众中流行,后来禅宗等佛教宗派也吸取净土思想,弥陀净土最终成了中国佛教的共同追求。
       一、净土宗与净土
   弥陀净土所描绘的阿弥陀佛西天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妙,很快吸引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弥陀净土经典中的净土念佛思想更是为人们所喜欢。不过,早期中国人所理解的念佛并不是后来的口称阿弥陀佛的名号,而是将念佛作为一种禅定来看待的。但是从北魏的昙鸾大师开始,口称念佛的思想就开始冒头,并经过道绰、善导的发扬光大,口称念佛作为念佛的唯一方式就开始固定下来。一种以阿弥陀佛国为信仰对象、以称名念佛为往生手段的净土宗就成立了。
   净土宗以净土为归趣,以念佛为手段。但这种方式并不是很容易为人们接受,净土宗的祖师们也是经过了很多的努力的。与其他的佛教宗派一样,净土宗也是通过判教确立净土宗的地位的。所谓判教,就是折中佛教的种种经典,凸现本宗经典地位的重要性。判教思想的出现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这是因为:
   从客观方面来看,佛教的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为了教化众生而说道理的记载,其目的是为了解救众生的悲苦。由于面对的听众不同,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佛的说法也不尽相同,对后来的僧人来说,就必须将这些矛盾化解,以消除其消极影响。从主观方面来讲,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距离佛的时代已经很远了,人们对于印度的一些背景知识比较缺乏,所以对于印度僧人不矛盾的佛经,对于中国僧人就可能矛盾。另外,佛教的翻译是一种随机的事业,基本上是翻译者懂哪种佛经就翻译哪种佛经。所以,常常是反映原始佛教时期的经典与反映大乘佛教的经典相互混淆,这样人们就不容易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别,误以为经典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可以说是佛教判教思想的外在原因。另一方面,佛教在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出现了一些专奉某一部或某一类经典的情况,于是宗派的出现就提上了日程。而要创宗立派,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将传入的佛教经典进行总结融会,使之成为一套比较完整有序的理论体系,以显示本宗本派经典的重要性。
   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判教的出现就是势所必然。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判教是天台宗的智顗智者大师。智顗在继承南岳慧思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五时八教的判教思想。他以时间作为参照系,依据华严经的三照说与涅槃经五味说,将释尊一代说教分为五个阶段,并确立了天台宗所依据的《法华经》在整个佛教经典中的最高地位。天台的判教思想影响很大,以后各宗的判教基本上是按照这一体系进行的。
   净土宗吸取了天台诸宗的判教思想,依据时机相应的原理,提出了自己的判教理论。
   中国佛教的净土判教思想,首先是来源于印度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提出: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者。所谓阿惟越,是梵文音译,意思是不退转,这里指达到不再退回到凡夫的菩萨阶位。龙树菩萨根据众生的根机的不同,将释迦的八万四千法门一分为二:根机好的人,应勤行精进,根机差的人,不妨念佛。不过龙树菩萨解释易行道的内涵较为宽泛。念佛是指恭敬称念十方佛名,即得不退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昙鸾大师继承了龙树菩萨的这一判教思想,并加以独创性的诠释阐发。他认为:所谓难行道,是指在五浊恶世、无佛出现时,求得不退转。但昙鸾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在这五浊恶世,又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阻碍人们的修行。他认为主要有五种:一是各种佛教之外的学说盛行,使求得不退转的佛教菩萨修行法门得不到弘扬。二是声闻等二乘人自私自利,只求自我解脱,没有体现佛的大慈大悲。三是有一些无赖恶人,破坏了佛的盛德。四是颠倒善果,破坏梵行。五是单独依靠自力,无佛的外力加持。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修行路上的困难很大。“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所谓易行道,就是只凭借着信佛的因缘,希望将来能够往生到极乐净土。他所要求的不是今生今世的出离,而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到清净的极乐国土。因为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所以这就像行路,“乘船则乐。”可以看出,昙鸾大师对难行道与易行道的解释,与龙树菩萨的判教有明显的不同:第一,龙树菩萨认为难行易行的区分主要表现为自力与他力,无论难行道还是易行道均能在此土今身获至不退转地。而昙鸾大师则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是难行道,唯有往生净土而证阿惟越致,才是易行道。言外之意,今生今世是不可能到达不退转的。第二,龙树菩萨主张称念十方诸佛名号皆属易行道之法。而昙鸾大师则认为:唯有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属易行道,娑婆众生由于阿弥陀佛本愿力量,方能往生西方净土,证得不退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