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净土宗 >>

试析中国净土思想发展的路径(3)

分享到:

   开创禅净双修的人物是五代时的永明延寿。永明延寿一反禅宗人士对净土念佛的疑虑,主张禅宗人士也应念佛,禅净应该双修。延寿著《万善同归集》,分别从理事无碍、权实双行、二谛并陈等十个法门论述禅净双修。延寿在所著的《万善同归集》中引证唐代慈愍三藏之说云:“慈愍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注:《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第48卷,第963页下,第963页下。)据此,延寿进而主张禅定与念佛相结合,并批评禅僧说:“禅宗失意之徒执理迷事,云性本具足,何假须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现。学法之辈徒执事迷理,何修孜孜理法,合则双美,离之而伤。理事双修,以彰圆妙。”(注:《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第48卷,第963页下,第963页下。)为了劝导人们修行净土法门,他做四料简,即“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一作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注:《净土指归集》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3套第1册,第68页。)
   延寿的禅净双修思想影响了以后禅宗的发展。从永明延寿开始,几乎后来的每一著名的禅门人物,都力主禅净双修,并又进一步的发展。与禅宗兼修净土一样,一些弘扬净土的人士,也要求念佛的同时也应参禅。其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晚明的袾宏。袾宏是晚明佛教四大师之一,一生弘扬净土念佛法门,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的八祖。袾宏和会禅净,提出体究念佛的观点。净土宗的基本修行方法就是执持名号,并达到一心不乱。袾宏就是从此入手,将他的体究念佛主张提了出来。袾宏认为“一心不乱”可以分成两层含义:一是“事一心”,一为“理一心”。“事一心”就是“忆念”;“理一心”就是“体究”。也就是说,在听到佛号时,除了忆念之外,还要反观自己的本心,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自己的心就会与所念佛号完全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达到心、佛、众生一体的境界。可见,无论是事一心还是理一心,都不是简单地宣说佛号。事一心的实质就是定的境界,理一心的实质就是慧的境界。
       三、参禅与念佛的冲突与融合
   无论是永明大师的四料简还是袾宏的体究念佛,他们的目的都是主张禅净双修,兼顾参禅与念佛。但是,禅宗的参禅与净土宗的念佛是根本不同的,二者确实存在内在的矛盾。因此,后来的人就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尤其是晚明四大师的智旭就明确反对禅净双修。
   在蕅益看来,念佛法门要优于参禅,念佛人不必参禅。所谓的参究念佛容易与禅宗混淆,不可作为净土修行的法门。如果坚持参究念佛,就等于以“一行”障“万行”。蕅益反对袾宏的参究念佛,实际上否定了禅净双修的可行性。实际上,禅宗与净土确实不可调和。因为参禅与念佛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产物。参禅作为禅宗的基本修行方式,代表的是传统的义学传统,也就是从般若思想以来的传统。这是早期中国佛教的主流,也是中国佛教中的大传统。从般若思想到唯心净土,走的都是自力成佛的道路。但是,净土宗从昙鸾以来走的都是它力拯救的道路。它力拯救实质上是否定自身的成佛的可能性,认为只有否定自身,将自己完成托付给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才能得到解脱。净土宗以末法思想为依托,主张称名念佛法门是唯一有效的修行方式,否定其他的任何形式的修行法门。当然,禅宗的参禅也不例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参禅与念佛确实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二者是没有融通的可能性。
   禅宗的参禅以自力的方式寻求解脱,并发展出唯心净土的理论,其背后的资源是大乘佛教的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理念。唯心净土的精神实质是众生净,所以土净。也就是说,净土是人们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不是靠别人的恩赐,而是靠自己的努力。众生不断修行,提高自己的境界,这样,就使自己变得清净,也就是上求菩提。由于众生的清净,那么,他们所感得的国土当然也是清净的了。所以,没有众生的净,也就没有国土的净。禅宗的这种净土理念很明显是指向现实世界。现实社会,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社会,更不是西方净土。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如何与净土相关联。禅宗的路径只能有两条:一是承认现实的社会不理想,是秽土。面对秽土,我们是无能为力的,现实世界的改变是不可能的。那么,要使秽土变净土,就只能改变自己的思想了。所谓净土,所谓秽土,都是人们的观念的结果。只要人的观念变了,世界也就变了。而要做到这一点,以禅宗的立场而言,只有参禅。通过参禅,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那么娑婆世界就会变成西方净土。二是参与现实社会,改变它。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这条道路从弥勒净土就已经开始了。而弥勒净土的最终失势,证明了这条路的艰难。从禅宗的立场而言,通过参禅,得到解脱,从而使现实得到改变,使秽土变净土。可见,无论是哪一条道路,都是要依靠自身的修行,换句话说,要靠自力。自力修行,参禅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时间修行,二是要对佛教理论有一定的理解,这要求人们有一定的知识。这两个条件对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和出家的僧众,是可以满足的。但是,对于一般的信众而言,则是过分的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禅宗的自力修行,实际上是中国佛教中的上层,也就是精英佛教。禅宗的这种净土理论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是很合拍的。士大夫阶层一般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强烈抱负,用自己的思想改变不那么理想的现实。但是,现实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善的,一旦受挫,他们马上就退缩,不求改变世界,只求改变自己。而净土宗的称名念佛,代表的是中国佛教中的下层,也就是民众佛教的方向。一般的百姓,生活困苦,自顾且不暇,哪里有余力拯救社会。他们对于现实社会是不报任何的幻想,只希望尽快摆脱。既然今生不可能摆脱,来生能够实现,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从禅宗的第二个方向发展下去,就是人间净土的理论。人间净土要求参与现实社会。以目前的社会,要参与现实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要按照现实社会的方式运行,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也会在佛教身上体现。对于世俗社会,有些问题,人们可以容忍,但是对于佛教,尤其是以神圣性为特征的佛教,则无法得到人们的谅解。这样,必然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一旦产生严重的冲突。佛教遭受严重挫折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可能。二是导致佛教的神圣性的减弱乃至消失。人们信仰佛教,尊重僧人,其根本原因在于佛教的神圣性。如果佛教的神圣性消失,与现实社会一样,僧人与世俗人没有区别,那人们为什么要尊重僧人,人们又有什么必要出家为僧呢?这对于佛教的打击恐怕更大。反观净土宗,以念佛为手段,以往生为目的,与现实社会不发生任何冲突。不会面临禅宗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净土宗也有自己的问题,以它力拯救往生净土,实际上是一种自了汉的行为,是对大乘佛教的背弃。当然净土宗所存在的这个问题较禅宗要小得多。拯救众生,固然是很好的行为,但前提是你自身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首先寻求自己的得救,恐怕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