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近期论文新见 >>

探究少林“CEO”释永信商业化非常“修炼”(2)

分享到:

那时的释永信便模糊看到,功夫,将是营销少林的最佳载体,他挖掘、整理、出版少林武术典籍,还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武僧团。

“我不认为一部电影就带火了少林寺,这仅是个缘起,当时类似火爆的电影还有《神秘的大佛》等,但四川无忧寺并没因此怎样。”佛教在线总干事安虎生说,他与释永信相识多年,“中国几次大的法难少林寺都在劫难逃。但在几个盛世,少林寺也自然达到鼎盛时期。永信大和尚紧贴着时代走,甚至很多时候他会自觉、不自觉地引领一些东西。”

1987年行正圆寂,26岁的释永信继承衣钵,成为住持,少林自此进入“释永信时代”。他压力不小,“当时少林寺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还有些门票收入,有些信徒供养。对一个在山区的贫困县来说算是个比较好的‘单位’了。能不能交给一群出家人,甚至交给我这样一个年轻的外地人?还是有些争论,后来各级统战部门和宗教部门都给了很大支持。”

人们很快便看到,这个和尚不寻常。释永信的“入世”先和国际接轨,再和国内接轨。1989年底,武僧团应邀访日,他由此打开通向国际的第一扇窗。机缘巧合,在访问京都达摩寺时,他无意发现了一组少林寺早年景象的照片,拍摄于1920年,他提出复制一套的请求,主人慨然应允,这48张照片是少林寺80多年前的全貌,之后少林寺修复基本以此为蓝本。

来自海外的收获远不仅此,1996年他去英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回到寺里就拉起电话线,给少林寺做网页。彼时,比他大一岁的张朝阳刚刚千辛万苦融到第一笔风险投资。

1998年少林实业发展公司成立。寺庙注册公司,令人大跌眼镜。“不成立少林实业公司,不注册商标,少林寺不可能有今天的知名度,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品牌,早就做烂了。”释永信整理了下念珠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少林寺品牌几成一块“公地”,释永信在国外访问,同时遇到过4个“少林方丈”。河南漯河还出了一种“少林火腿肠”,广告中一根根火腿肠从少林寺山门里飞舞而出。“现在都认为过分了,当时没有几个人觉得,大家都没有知识产权意识,用就用了,我们想,去阻止人家还不如自己先占住。” 少林寺不是法人,无法注册商标,释永信惟有画一条曲线,先成立公司,最初由庙里的和尚打理,后来交给职业经理人。

1999年他正式升座,成为少林1500年来最年轻的方丈,之后的10年,他真正放开手脚。

10年来,少林寺每年都会抛出几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动作。为手机开光、开药局、拍电影、举办音乐大典、全球海选功夫之星、天价卖武功秘籍,还曾把中国互联网新闻宣传高峰论坛搬进藏经阁,今年腊月初八祈福大法会上,又由新华保险河南分公司做协办单位,为企业第一次介入佛教大典。

少林寺还与佛教在线联手,办了两届“机锋辩禅”,在网上广发邀请函。机锋辩禅是历代高僧大德修道的重要法门,以网络传播还是第一次。少林寺无数“创新”,惟有这次以宗教形象纯正赢得交口称赞。

这些创新也许并不用煞费苦心,只需要不断的“跨界”。要迈出这一步,也许勇气比智慧更重要。“当然有争论,我们还是尽管做。少林寺国际交流多,我们做得是比较前卫,肯定会有人不理解。”这个习惯一问一答的人变得雄辩滔滔,“一个寺院不容易,它和单位、企业都不一样,寺院关注的人太多,插手的人同样也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要想解决好寺庙的问题,首先你就得顶住。你没有自信,不能自强,那什么事都做不成。我们地处这么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信仰基础也不算优越。把文化做强,增加游客,才能进入可持续良性循环,要是不做活动,游客不多,那我们肯定日子很难过。现在少林寺成了一个中国的文化符号,对寺庙来说,虽然算不上富,但也算是‘脱贫’了。”

“脱贫”的少林寺,已无意中构筑了一个庞杂的“少林模式”。

少林模式

将寺庙的文化资源与运营平台分离,前者向后者投入无形资产,后者聘请专业人士打理,然后反哺寺院,令品牌更为强势——这,就是“少林模式”,它形成了一条“禅、武、医、艺”的产业链

2008年9月,法国资深企业战略咨询顾问Mirjana Prljevic女士来到少林寺游览,相比风光,她对少林的战略定位更感兴趣,离开前,将自己的专著《战略定位是通往成功的钥匙》送给了少林寺。

对一座寺庙来说,这是份怪诞的礼物。但少林寺的确有几分“创意文化产业集团”的味道,少林寺公共邮箱中,塞满了来自风险投资商和企业的合作意向书,跨院幽静的方丈室门前,也常可见焦急徘徊的各路人马。

事实上,现行法律没有为寺庙的商业化行为提供依据。在此背景下,少林寺对外合作主要由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少林文化传播公司这两个平台来展开。

“实业公司就是少林寺的代表,僧团推举几个老和尚,包括方丈还有首座等,几个和尚一起做代表注册了这个公司,所有权益都在少林寺,没有个人资产。”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介绍。该公司于1998年成立之初时,主要承担少林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据说2003年之前该公司一直由少林寺补贴维持日常运营,没有赚过钱。

2005年,少林寺又成立了少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华阳称该公司是实业公司的功能分化,“我们专门负责文化管理,属于运营型公司。过去实业公司属于品牌保护型,不做运营,不做项目管理、不做投资管理、不做工商管理,就是做保护,现在我们成了运营商和运营平台。”傅华阳说,“我感觉就和NBA或奥组委的角色差不多吧。”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实业公司管理,而后者对前者并未有实际出资,不能算文化传播公司的母公司。“他们就相当于国家发改委,我们就相当于央企。”傅华阳擅用比喻。实业公司还有个类似“品牌管理委员会”的机构,集中了寺内外精英,判断项目、管理公司提案。

如果不是其中有人穿着僧袍,这是风险投资机构中常见的一幕。拍电影跟动画、开发素食品、建博物馆等类似项目报上去,经前期筛选,提交到“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包括了品牌专家、文化专家、宗教专家等,判断完把意见给方丈,方丈代表少林寺传承人做最终选择。如果释永信有创意,也可由项目公司对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