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南传佛教 >> 综论 >>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的差异(3)

分享到:

初期

BC251 第三次结集:上座部于阿育王都华氏城完成相应、长部、中部、增支部,息诤并定型传诵。AD60~150 年间,梵文般若经、无量寿经、法华经、华严经、宝积经、般舟三昧经陆续编出。AD60 年间,卡尔达马喀王朝的英主路多拉达曼一世,奖励梵文写作。这时期所编辑出来的经集,印老称之为「性空唯名」系列的初期大乘。

中期

BC29 第四结集:斯里兰卡上座部将结集成果针刺于贝叶上。小部经则广纳历次未被结集的传诵。AD150~250 年间,大乘大般涅盘经、解深密经、胜鬘经、大法鼓经等陆续编成。这时期所编辑出来的大乘经集,印老称之为「真常唯心」系列的中期大乘。

后期

AD130 (北传)第四结集:由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主导,结集「大毘婆沙 200 卷」,其内容渐趋北传大乘文化的风格。AD250~350 年间,如来藏经、摄大乘论、唯识论、唯识三十诵、十地经论、佛性论等陆续撰成。这时期所编辑出来的经论,印老称之为「虚妄唯识」系列的后期大乘。

晚期

AD1871 年第五次结集:于缅甸曼德勒,将结果刻于大理石上。
AD1954-1956 第六次结集:于缅甸仰光,制成 CSCD 光盘AD228 ~ 288 年间汉译:华积陀罗尼神咒经、萨昙分陀利经、大乘悲分陀利经、密迹经等。
AD400 ~ 462 年间汉译:大方等大云经、破魔陀罗尼经、大吉义神咒经等。AD167 年,贵霜王朝瘟疫流行,萨满教的咒术因而兴盛并快速渗入大乘信仰中。
AD335 ~ 450 年间,笈多王朝弹压佛教,大乘信仰转入石窟进行秘密崇拜仪式而与印度传统诸神和萨满教更加密切融合,经由中亚西域陆续传入中国。
AD700 年间,商羯罗复兴印度教,重建传统的婆罗门思想,大乘密教全面回归印度文化。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三)

*

原始佛教

大乘信仰

史实或经律的差异

BC528~BC29

BC150~AD2005

南北传经律记载,佛告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比丘

巴利律典: 227 戒三坛大戒(受戒时回小向大,舍弃比丘律而以菩萨戒为主。)1. 原始戒律载于巴利律藏(相当于汉译四分律、十诵律等)
2 . 大乘菩萨戒则根据梵网经菩萨心地戒。

比丘尼

巴利律典: 311 戒三坛大戒(回小向大,菩萨戒为主)同上,但原始佛教的比丘尼传承早于公元第 11 世纪全面断绝

沙弥(尼)

巴利律典: 10 戒10 戒(有名无实,例:戒场接受红包)同上,沙弥尼传承亦已断绝。

在家

相应部、阿含经及律典所载 5 戒1. 在家菩萨戒
2. 五戒相经大乘另制「在家菩萨戒」,并相信「优婆萨五戒相经」的注疏
原始佛教根据经律论所载戒相

斋日

八关斋戒八关斋戒
(欠缺详细戒相)大乘对「不歌舞伎乐」、「过午不食」、「不坐卧高广床座」…的戒相和持守都不够精确严谨

犍度
[制度]

1. 剔除须发不烧戒疤
2. 赤脚或穿夹指拖鞋
3. 比丘尼须二部受戒
4. 法腊 5~10 年依止
5. 布萨诵戒
6. 入雨安居1. 戒疤、燃指,蓄须发,如虚云、弘一
2. 穿各种鞋袜
3. 未依仪法严格执行剃度、依止、布萨、安居等事宜。1. 律藏「大、小犍度」中对僧团生活的传统制度有明确记载。
2. 唐朝义净律师于苏门达腊着「南海寄归内法传」,详述僧团的传统生活习惯。大乘师认为太繁琐,只适合热带印度。

 

梵网经

1. 南传巴利长部第 1 经「梵网经」
2. 北传姚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的长阿含经卷 14 「梵动经」
3. 孙吴支谦所译的「梵网 62 见经」。

上列诸经均详列出小戒、中戒、大戒的细目

北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卷上、下)」详载:

1. 十重戒(菩萨波罗夷)
2. 四十八轻戒

1. 南北传长阿含(长部)的「梵网经」、「梵动经」、「梵网 62 见经」,其内容大致相似,旨在说明外道的 62 种错误知见,如鱼入网,难脱生死的罗网。

2. 罗什于 AD406 年所译的「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卷上、下)」则是后期的大乘作品,与原始的「梵网经」毫无关系,它所记载僧俗共同遵守的「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也不符合南北传原始律典。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四)

 

*

原始佛教

大乘信仰

史实或经律的差异

BC528~BC29

BC150~AD2005

南北传经律记载,佛告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具足

三业

净其戒(身、语业)心平何劳持戒?
(六祖坛经)大乘:烦恼即是菩提,所以不用断烦恼。 直其见(意业) 行直何用修禅?
(六祖坛经)大乘:生死即是涅盘,所以不用修禅定

修四

念处

1. 身身观念处
2. 受受观念处
3. 心心观念处
4. 法法观念处1. 念弥陀、观音
2. 念(持)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