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菩萨信仰 >> 其他菩萨 >>

彌勒菩薩信仰(3)

分享到:




從學術史上的推究


  依《解深密經》中,釋迦牟尼佛說法之次序,初時為聲聞人等說四諦法,是“有教”;二時為發修大乘者,說無自性,無生無滅,是“空教”;第三時說三性三無性,是“了義”教,即“非空亦非有”。

  佛陀入滅後,由迦葉、阿難、優波離等結集的小乘三藏,得當時國王大臣的宏傳保護,雖有菩薩結集的大乘法,但是不為一般人所知道,所以佛陀入滅後五百年中,小乘教法成為了主要學派;到佛滅後六百年間,有馬鳴菩薩出世,著《佛本行讚經》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這時大乘教法才露其端倪。繼而龍樹菩薩應運而生,依據《大般若經》造《中論》等破斥小乘執有,闡揚大乘畢竟空義,得其弟子提婆菩薩之助,造《百論》等廣破外道小乘。但大乘之空義,非上根利智的人,不易徹底了解;龍樹和提婆菩薩入滅後,智慧稍差者,往往執空而墮於惡取,走上佛陀所喝斥的斷見邪途!

  九百年間,有無著菩薩出世,於小乘沙婆多部出家,修空觀無驗,得賓頭那尊者來教其空義,但無著自感不應止於此,乃以神通力往兜率親依彌勒菩薩受教,因而悟入大乘空義,並且為了取信於人,特請彌勒下降人間,說《瑜伽》《中邊》等論,發揚第三時深密之教,無著自己亦依《解深密經》、《瑜伽論》等,造《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等,奠定五法三性唯識的雛型體系,晚年著《唯識三十論》,成為釋迦牟尼佛入滅九百年後,佛教流行於世的宗派。



彌勒與法相宗


  一、 法相宗在印度稱為瑜伽宗,又作瑜伽派。係奉持《瑜伽師地論》之學派。

  於印度大乘佛教中,與“中觀派”相對。此宗派以彌勒為初祖,無著繼之,其後有世親、陳那、親勝、火辨、安慧、戒賢、智光等,相繼發揮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觀行萬法唯識之理,以悟入真如之性。其後此教派傳入我國,漸分為地論宗、攝論宗、法相宗,而以法相宗為盛行。義淨之《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大五四‧二○五下):“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則瑜伽。”

  《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講述,無著記,略稱《瑜伽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係瑜伽行學派之基本論書,亦為法相宗最重要之典籍,更為我國佛教史上之重要論書。內容記錄作者聞彌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踰陀國之講堂說法之經過,其中詳述瑜伽行觀法,主張客觀對象乃人類根本心識之阿賴耶識,所假現之現象,須遠離有與無、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之觀念,始能悟入中道,為研究小乘與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寶庫。由於本論廣釋瑜伽師所依所行之十七地,故又稱十七地論。又十七地之中,尤以“菩薩地”為重要。

  二、以奉行《瑜伽師地論》等教說之宗派。又作瑜伽宗、瑜伽行派。即行於印度,與中觀派對立之大乘佛教教派。初祖為四、五世紀之彌勒論師,以宣說《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頌》、《大乘莊嚴論》等而奠定開宗之基。其後,無著稟其教旨,著《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等。未久,世親繼之,撰《十地經論》、《唯識三十論頌》等以光顯教說。

  唯識宗遠尊印度彌勒菩薩為宗主,彌勒出世說《瑜伽師地論》,無著稟承教法而著《莊嚴論》、《攝大乘論》。世親繼而著《唯識二十論》、《三十論頌》等。

  玄奘於唐.貞觀年間,至印度求法,從戒賢、智光諸論師習受瑜伽、唯識等論。歸國後其弟子窺基依玄奘大師口述,撰成《唯識論述記》,發暢奧義,又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以釋之,而蔚成唯識宗學。

  世親之弟子陳那亦作《觀所緣緣論》、《入瑜伽》等論著以宣揚瑜伽思想,復著因明正理門論而定因明之論式。同時復有親勝、火辨二大論師注釋世親之《唯識三十論頌》。相繼而起者另有德慧、安慧、護法、難陀、清辨、戒賢、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法藏、智光、無性、親光、德光等諸師,相繼發揮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觀行萬法唯識之理,以悟入真如之性。

  瑜伽派本與中觀派世代對立,彼此論難。然八世紀初,寂護及弟子蓮華戒融合中觀自立派與瑜伽派之思想,成立瑜伽中觀自立派。此派思想,有關勝義諦者乃採用中觀自立派之論點,有關世俗諦者則依據瑜伽唯識之立場。八世紀後,印度佛教傳入西藏,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觀、廣大行,意圖綜合般若中觀與瑜伽唯識兩派。八、九世紀以後,瑜伽派為中觀派綜合攝取,獨立學派不復存在。

  在中國,以北涼.曇無讖所譯之《菩薩地持經》(即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劉宋.求那跋摩之《菩薩善戒經》,及北魏.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之《唯識二十論》、《十地經論》等為瑜伽派經論之最早譯介。

  其後,中國之瑜伽派漸分為地論宗與攝論宗;前者係以《十地經論》為主,後者則以《攝大乘論》為主。兩宗雖同立“八識緣起”之說,然地論宗以阿賴耶識與如來藏心同視為真識,攝論宗則視阿賴耶識為妄識,故別立第九阿摩羅識,此為兩宗論點最大之歧異。直至唐代,玄奘譯出《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辯中邊論》等諸論,又糅譯十大論師之《唯識三十頌釋論》,編成“成唯識論”等書,方乃展開法相宗之教說,而盛行於中國與日本。



慈宗名義


  “慈宗”就是“彌勒宗”,因上來已說梵語彌勒,此翻為“慈氏”乃立“慈宗”的名義。一般人以為“慈宗”就是“慈恩宗”,其實不然。

  “慈恩宗”是唐.高宗皇帝建大慈恩寺於陝西長安,時玄奘法師已從印度返回中國,大弘新譯經論,唐.高宗禮請玄奘法師住持大慈恩寺,後其高足窺基法師繼之,世稱慈恩大師。玄奘與窺基所弘之法相唯識教觀,稱為“慈恩宗” 。

  “慈宗”最重要者在宗奉慈氏菩薩即彌勒菩薩,以上生兜率內院為宗。中國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的師父──道安法師,是宗奉彌勒菩薩而求生兜率內院,這是“慈恩宗”前早有“慈宗”的證明,推考唐朝以前還是修“慈宗”的居多,如中國唐以前的佛像以彌勒像為多,唐以後才雕刻阿彌陀佛或西方三聖等像,所以“慈宗”的淵源甚廣。

  在中國佛教宗派而言,法相唯識教觀都依慈氏(彌勒)為本,故“慈宗”可以包括“慈恩宗”,但“慈恩宗”不能概括“慈宗”。慈宗三要已具備經律論三藏,《瑜伽真實義品》教理屬論,《菩薩戒本》軌行持屬律,《彌勒上生經》修證上生果屬經;另唯識宗常稱“六經十一論”:所謂六經是《華嚴經》、《解深密經》、《厚嚴經》、《分別瑜伽經》、《大乘阿毗達磨經》。十一論者,《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論》、《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成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論》、《集論》、《雜集論》、《攝大乘論》及《觀所緣緣》等。都是“慈宗”的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