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从“心”开始的功德本体论(5)
时间:2008-04-05 11:59来源:香港宝莲禅寺作者:李向平 点击:
[6] 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华夏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170页。
[7] 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华夏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167—168页。
[8] 王顺民:《当代台湾地区宗教类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发展》,台湾洪叶文化事业公司,台北,2001年,第168页。
[9] 渡边棋雄:《佛教的教论》,东京,1935年,第91页。
[10]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4卷,东京,1965年,第414页。
[11] 《长阿含》卷2,《游行经第二》。
[12] 《续高僧传》卷5,《智僧传》,《大正藏》卷50,第466页。
[13] 王顺民:《当代台湾地区宗教类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发展》,第92页。
[14] 褚建芳:《神人之间一云南芒巾——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85页。
[15] 王顺民:《当代台湾地区宗教类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发展》,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第221—222页。
[16] 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第41,—418页。
[17] 王顺民:《当代台湾地区宗教类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发展》,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第192页。
[18] Tambiah,S.J.1968,’The ldeology of Merit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 Bnddhismin Thai Village’,in Leach,E.R.ed.,Dialectic in Practical Relig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41—121.
[19] 龚浩群:《信徒与公民一泰国曲乡的政治民族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土学位沦文,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