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关怀 >> 环境保护 >>

消费主义与佛教道德

分享到:
   人人都是消费者,如果人人都过度的消费,地球的资源将被消耗殆尽,人类又是一个掠夺者,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具有强盗般的行为,然而,我们所陷入的困难:更多的工作,更多的消费,对地球更多的伤害,难道不是事实吧?

   人口增长、技术变化、消费是对资源毁灭的主因。人口增长与技术的变化正引起注意,但是对消费的态度却始终是默默无闻。

  “在工业化的土地上,消费现在已渗透到社会价值之中”。

  “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力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1

  “消费几乎一直被普遍看做是好事……消费增长是国家经济政策首要目的。西德尼~奎瑞尔评价这20年显示的消费水平是人类历史上所有文明取得的最高成就。他们体现了一种盛行的人类社会形式:消费者社会。”2

  “要轿车、电视和万宝路;”

  “更多的每一样东西。如更多的住房,就要更多的电话、电器、家俱和卫生间的清洁者;”

  “建筑人员正夜以继日地工作以建造巨大的购物街——空调和大理石迷宫,几乎从任何地方进口的奢侈品”。

  “全国共有各类报纸2000多种,一年下来,光刊登广告的版面就要消耗树木约2千万棵。然而,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但报纸广告数量却位居世界前列”。

   广告的特征是:掀起你更大欲望,却购买、去消费。

   事实上的例证:“在美国,140亿本函购册加上380亿其他各式各样的广告塞满了邮车,充斥了每年的杂志。——加拿大每年砍伐1.7万公顷的原始森林,为美国的日报提供刊登广告的新闻纸。”

   所引发的后果是:“每年为一个公司制造寄给300万人的双月目录册所用的纸,需要砍伐28公顷土地上生长了70年的树木,还有59亿升水和2.3万兆瓦的电力和蒸气动力。生产过程向空气或水中排放14吨二氧化硫和345吨的有机氧化物”。

   我们根本无法统计到,全世界高涨的装潢包装要消耗多少材料。

   然而,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消费者阶层把世界总收入的64%带回家中——比穷人多32倍。”3

  “世界上20%的富人的个人消费占去全球个人消费总量的80%。消费激增没有给十几亿穷人有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却要承受富人过度消费侵蚀资源,污染环境的恶果。”4追求消费、高消费、过度的消费。经济学家的定义是:“摧毁或毁掉;消费或滥用;用光;用尽。”5

   如果回首而看,豪宅,豪宴、豪华享受,却充斥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人们的:“消费的价值等于了自我价值。”

   金钱的体面、衣着的体面、车子的体面、生活的体面,却是为了人心的体面。

   正所谓:“人类的贪婪是不能满足的。”

   英国阿·汤因比对此认为:“现代人的贪婪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的生存权益。而且,贪婪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的一面。而人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弱于贪婪,就会失掉了做人的资格。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性,还要抑制贪欲。”

   从道德层面制止人心的贪欲,这是哲学家的任务。

   从传统道德来看: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三皈依、五戒、十善。这是道德之范本,然而往往得不到提升,“以德治国”建立何等基础上哪?

   环境伦理学可以说是一个契合点。每一个人都渴望: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如若要实现它,就要维护它,懂得善待,节度自己,尊重生命,就是宗教的情怀。

  “宗教不仅仅是思想和情感,它也是正义的行动。宗教有关道德文体的争论始终与健康的人类生活相联系。”

   佛教哲学中的道德资源是人类针除时弊的灵丹妙药。

   环境的恶化已经使人类步入生死存亡的窘境,西方生态学家开始反省人类过失,提出了“扬弃人类本位,重视万物平等;”人类是自然的成员,而不是处于领导地位的宗主,改变“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与大自然的伙伴关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不仅要关心动物、植物,同样关照土地、空气中存在的生物,就是“大地伦理”的态度。这一切正是与佛法的“众生平等”思想不谋而合。

   有关佛法平等性的论述是:“平等是诸法体相”;(《往生论注》卷上):“于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远离增益、损减二分,顺入中道。”(《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平等有二:一法平等,即大慧所观中道理也;二众生平等,谓一切众生皆用因理以至于果,同得佛慧也。”(《法华经科注》卷四)

   佛法中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重要论述。他们认为:平等,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上没有差别。

   佛法僧三宝以及心佛众生三法,于本质上均无差别,故说平等。

  “显示本体界之相貌,称为平等。真如平等;”

  “对于众生应等同视之,无高低、亲怨之区别,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平等无二,称众生平等;”

  “不论怨、亲之别,一概一视同仁,称为怨亲平等。”

   佛法所倡导的众生平等,不仅在解决人生的问题通融彻底,而且还很具有“前卫性”,在解决人类环境问题上,逐渐成为了生态伦理学的根本性原理。

   英国彼得·辛格所著的《动物解放》被称为:动物保护运动的圣经,是素食主义的宣言。

   他说:“我所倡导的是,我们在态度和实践方面的精神转为应朝向一个更大的存在物群体:一个其成员比我们人类更多的物种,即我们所蔑视的动物。换言之,我认为,我们应当把大多数人都承认的那种适用于我们这个物种所有成员的平等原则扩展到其他物种上去。”6

  “动物不能表达它们的要求,它们不能组织起来,不能抗议、不能施加政治压力,它们也不能提高我们良知的水平——所有这些事实都不能削弱我们捍卫它们的利益的责任意识,相反,它们的孤弱无助使我们的责任更大。”7西方的生态学家说的:“一切动物均应平等,”正与佛教的思想相重合,佛教的哲学思想在生态学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