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西方佛教 >> 西方之佛教 >>

有关「比丘尼」的英文书籍简介(2)

分享到:

Shambhala Publications

*传记

1999

Paula Kane Robinson Arai

Women Living Zen: Japanese Soto Buddhist Nu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Thubten Chodron & Sylvia Boorstein

Blossoms of the Dharma: Living as a Buddhist Nun

North Atlantic Books

2000

Ani Pachen & Adelaide Donnelley

Sorrow Mountain: The Journey of a Tibetan Warrior Nun

Kodansha International

传记 

本表是以出版或再版年代先后顺序排列。「[1970]」表示再版年代;「*」表示在2000年2月的美国几大网络书店,比如amazon.com、bn.com和buy.com的「Buddhist Nuns」主题搜寻中找到。

  以下依照出版时间,选录五本简介大概。



西藏出家女:历史、文化规范和社会现实

Tibetan Buddhist Nuns : History, Cultural Norms and Social Reality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女性在佛教的文献;第三章,西藏的尼庵和安尼;(注 2)第四章,修学有成的安尼;第五章,一个流亡的西藏尼庵;第六章,文化规范和社会现实;第七章,流亡西藏安尼的角色和地位的改变。

  在导论中作者指出,有关比丘尼教团史的相关英文文献几乎等于零。目前已有的出版品中,只有少数有关佛教女性的书籍和篇章可供参考。因此对本书里的其中一个主题,即佛教对女性和比丘尼╱安尼的态度与规范,作者只能利用一些少数的英译文献和二手数据去处理。作者认为,佛教对「女性」(the feminine)一词的文本或规范性观点,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成为文化信念(cultural beliefs)的一部份,并可从宗教人士和居士们如何描述「妇女」(women)中窥出梗概。

  至于作者所关心的另外一个主题,即尼庵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修行,以及仍然留存在西藏人中对女性的价值观和规范的准则,作者则采用田野工作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搜集。总体而言,本书作者是采取历史文献研究,以及人类学参与观察和正式与非正式访谈的方式,从事研究资料的搜集。其田野地点是在北印度的西藏流亡区,田野工作的七个月内,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达兰莎拉(Dharamsala)的西藏作品和档案图书馆(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内阅读历史文献,并且正式访问了18位居住在当地的西藏人,请他们谈及有关尼庵的历史、有名的出家尼以及他们对一般出家尼的态度。这18位受访者,男女皆有,包含在家与出家。他们之所以被选定为受访对象,主要的理由,是因为他们对在西藏以及流亡地的安尼生活和地位,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与了解。而作者的另外一个主要的田野地点,则是位于大约离达兰莎拉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提罗普耳(Tilokpur),约以三个月的时间,实地参与观察Kagyupa尼庵。此尼庵是设立在该地的两座流亡尼庵中,较早设立的一座。

  而支持作者从历史和田野面向去搜集资料的主要理论架构,则是在于作者认为,虽然妇女的地位在不同的社会各有其不同,也因历史的转变而改变,但是研究一个特定社会结构内的佛教妇女,不但需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而且也应采取更宏观的历史角度,以便在漫长的佛教史中,发现理由,去解释今日佛教妇女的生活和地位。

  作者也特别指出,在哲学、历史学定位的佛学研究和社会学定位的佛学研究之间,向来存有一道鸿沟。作者因此希望结合这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俾使能够对西藏佛教传统中的出家尼师们,有一更适切的研究成果。而其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则是来自于Fredrik Barth在1960年代所发展出来的转换的模式(transactional model)理论。其主要的论点是,人们理性的以行动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此目的可以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当一群人选择根据某些新的价值去行动时,新建构的原则和规范也就已经被认同,同时使得新的行为有了合法性,因此在人们的行为(社会组织)、结构的形式(原则和规范)和文化的价值之间,存在了一个持续的回馈过程。

  此理论可以补充结构功能论者,不承认人们是社会改变的行动主体,而无法圆满解释社会变迁过程的缺点。不少女性主义定位的人类学家,如Susan C. Rogers,也是以此为出发点,认为妇女是社会的行动者,有她们自己的目标,也知道如何去达成她们的目标,而不只是一味的被环境所形塑。本书作者就是从这样的观点,来从事西藏出家尼的研究,而其背后的一个假设是,比丘尼(或出家女性修行人)并不全然只是被动地去适应宗教规范,她们在试图了解她们的宗教和世俗目的的同时,也主动扮演了维持或改变宗教规范的角色。



菩提树下女:斯里兰卡的佛教出家尼

Women under the Bo Tree : Buddhist Nuns in Sri Lanka


  这是一本相当重要的现代妇女宗教史书,作者采用文本、历史和人类学的方法,多元探讨与分析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斯里兰卡的佛教女性,她们舍弃了她们的在家身份而过着修道生活,进而造成女性教团生活的复兴和再造的现象。作者并将古代的传统和当代的实践面连结起来。由于作者的多元方法,因而使其数据的来源也广泛而多样,包含古代藏经典籍,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新闻报导和小册子,传记,出家女修行人、比丘和居士的访谈,并且在1988到1989年,以及1992年,到斯里兰卡做田野调查。一般而言,在斯里兰卡的历史里,女性曾经被允许去追求她们的性灵发展而成为出家人,但是也曾被禁止。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十九世纪后期和1940年代后期,当地佛教徒以巴利经典为依据,鼓励女性去重新发现她们的出家使命。特别是在1890年代时,像Anagarika Dharmapala就曾极力鼓励女性在佛教的复兴运动上,扮演一个主导的角色。在此时期,以女性为中心的宗教活动,成为斯里兰卡的显著特色,并且为报章新闻所喝采。在Dharmapala看来,女性可以藉由「从在家到出家」来「再生产」(reproduce)佛教。他鼓励妇女以讲经说法和唤起他人对「佛教遗产」(Buddhist heritage)的认识,来投入佛教的社会再生产。在此历史时段,对许多佛教徒而言,复兴佛教是极为重要的任务。于此前提之下,女性因此可以从事任何可能的宗教职务,包括着僧服讲经说法。作者于是在其第一部份的四章里,详述了这段宗教实验时期中,女性组织--例如尼众教团--的大幅度重新再评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