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修持法门 >> 禅修法门 >>

禅——担水砍柴(禅修菁华二)〖圣严法师〗

分享到:

  禅是很难表达的一种内心世界,主观的经验,只有体验的人才会明白,对于没有体验的人要想通过语言、文字、思考,加以说明解释,还是如盲人摸象、鸭子听雷,正如一般人说“如人钦水,冷暖自知”。我们介绍禅的内容,只能够用烘云托月的方式,以说明云雾来介绍月亮,无法直接指出月亮是什么。今天用八个子题向诸位介绍禅的内容和现象。

  禅是普遍的存在

  禅既然是无法形容说明的内在体验,它就不是一样实质或有形的现象,但也可能就是所有一切所能被你接触、发现或感受到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体验到禅,说什么也不是,如果已经体验到禅,那就是处处都在,俯拾皆是。

  所谓普遍的存在,它是宇宙万象每个独立的、个别的事实的存在。比如说,你不是我,人不是牛、水不是火、东不是西、上不下。而且你对每一个个体,如果深入细微的分析,也有更多更多独立存在的个体现象,这在佛法的名词叫做万法或诸法,每一法都有它的界限、定义、特性。对于一个已经有了禅悟经验的人,面对著诸法现象,他会清清楚楚、明察秋毫、一目了然、次第整齐,那些也就是如实的反映。这可从祖师们的语录中得到证明:

  一、圭峰宗密(西元七八O——八四一)禅师云:“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影像类庄严佛国,神通则教化众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悟后的人,心里非常平静。如毫无一丝涟漪的水面,像毫无一点纤维尘的镜面,他可以映现一切的景物而且毫厘不差,所谓如实的应酬。也就是因为心中无事也无物、坦荡、空旷、明朗、绝对的客观,所以能够对于一切的事物都能恰到好处的应对处理。显现在他心中的千万种现象,不论美丑、善恶、阴晴、圆缺,无非是佛国的依正庄严。随缘教化无量众生,而仍能心无罣碍,因为自在所以称作神通的妙用。

  二、李翱问药山惟俨(七四五——八二八):“如何是道。”师曰:“云在天,水在瓶。”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天有一位韩愈的学生李翱,也是一位大学问家,去参访惟俨禅师,问起:“什么是道?”因为道在中国儒家、道家、诸子百家,各有各的定义,大致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气。”老子则说:“道可道非常道。”都是说明道非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观念,甚至是不可捉摸的一种存在。李翱当然也知道,佛教所说的道指的是菩提,既是修行的理念和方法,也是修行所证的经验,看看这位悟道的高僧,怎么解答“道”的涵意。而禅师的回答很简单:在天上是云,装在瓶里是水,同样的东西,有不同的现象,清清楚楚,毫无不混乱。水可以变成云,云也可以变成水,可是在瓶中的是水,在天上的是云。这好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身分,应该非常明白,这就是“道”,不须要把道的含意想得那么高深莫测,玄而又玄。这就是禅的立场所见到的世界。

  宏智正觉(一O九——一一五七)云:“历历不昧,处处现成。”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悟后的心境,对任何差别的事物、一切的现象,看得清清楚楚,一不是二,三不是一,但是也不会由于现象的错综复杂而使自己的方寸失去了方向。所以说处处都是现成的,叫它道也可以,叫它佛也可以,叫它什么都可以,那就是禅的悟境。

  禅是内外的统一

  此所谓内外的统一,就是全体的和谐。这可以有三个步骤:第一、当你由于打坐或者是按摩,道家所谓导引,印度瑜伽术的体位运动,都可以使得人体的气脉通畅,而感到身心合一的轻松和平安。第二、用打坐或冥想、祈祷等的方式,可以使我们经验到外在的环境跟内的心灵,合而为一,此即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现前。第三、用禅定的功夫,专注于修行方法的焦点,渐渐使得前念与原形念连续不变,没有任何杂念出现,那就是定境,是定于一境或一念,那就变成了内在的统一。

  如果一位禅师在日常生活中和外界接触之时,他所表现的层次,应该是属于内外的统一。这也是让许多的宗教家及哲学家,认为对“道”的体验,不论西方或东方,虽有解释的不同,而体验的内容,应该是相同的原因。其实从禅的立场来看,它的层次是有深浅的,那就是因为心念的统一,以及连“统一”都要超越的层次,不是语言所能表达,争论也没有必要,现在举三个例子如下:

  一、有人问石头希迁(七OO——七九O):“如何是西来意?”石头答:“问取露柱。”

  所谓“西来意”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从印度东来,传授禅法,那么究意传的是什么?什么叫做禅法?能够说明吗?能够让我们看到吗?在一般的常识,知道禅法就是心法,需要以心印心,用语言及任何现象都无法表达说明,可是石头禅师叫他去问露天的木桩或者露天的石柱,不论木桩或石柱都无生物,不可能给你任何答案。但是在一位悟后的禅师看来,内心的体验就是外在环境。而无情的木桩和石柱,和内在的心、自性的佛、印度来的达摩、现在你面前的石头禅师,都是平等不二,一体无异,所以你要问我石头,不如去问木桩、石柱就好。

  二、有一僧人问牛头慧忠(六八二——七六九):“阿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是。”僧又问:“无情既有心性,还解说法否?”师曰:“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

  这段话的意思。是认为佛心一定是在有情的众生才有,而且那是无杂、无乱、清净的自心,那就是大智慧心及大慈悲心。可是从禅悟者的立场,认识佛心,不从理论解释,而从内心与外境统一的观点来说明。所以立法就是墙壁、就是破砖、就是碎瓦。那位僧人还是不解;接着再问:“像这些无生物也都有佛的真心或清净的自性,岂不就是跟佛一样,那么它们也懂得说法度众生吗?”禅师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些无生物,不但说法,而且非常活跃、热烈、积极的说法。经常说法,从无间断。”这比起常识中的佛教观点,更加洒脱,更加自在。因为当佛成道之时,发现所有一切众生,无不具备佛的智慧和福德,可是从禅师来看,不只有情众生如此,乃至于动、植、矿物,一切现象,无不与佛同体。这就是内外统一的体验。只要心中有佛,心外诸法,无不是佛。

  三、有僧问洞山良价(八O七——八六九):“如何是佛?”师曰:“麻三斤。”问:“如何是佛?”师曰:“乾屎橛。”

  这两个公案在禅宗史上非常有名,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政党的佛教徒不会把无情的植物当成佛,更不可能用乾大便来形容佛,可是通过内外统一、凡圣平等、法法皆如的观点,来看世间的万象,就可以理解洞山禅师所见的佛才是真的。也就是说,法法是佛,处处是佛。至于那样的佛究竟是一个身体,还是无量身体?其实既有无量身也等于处处是佛,处处不是佛,统一就没有差别,就没有佛与非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