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人物 >>

吐蕃本土名僧毗茹札那考述

分享到:
 [内容摘要]吐蕃名僧毗茹札那是藏传佛教史上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觉士”之一,又是赤松德赞时期25名密宗大成就者之一,同时,成为吐蕃时期号称108位大翻译家之首。他的一生既是坚韧不拔、追求佛法的宗教生涯;又是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长期在穷山僻壤修炼密法、获得大成就的密宗人生;在藏传佛教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藏族密宗大师的人生悲壮之歌。本文通过对这位大师生平事迹的考述,揭示藏族密宗大师们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宗教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精神,从而使人们对藏传佛教密宗有一个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吐蕃名僧;毗茹札那;生平事迹;考述

  [中国图书分类号]B9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3)-04-081-06

  藏传密宗之所以在藏族地区如此发达并引人注目,除了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少外籍密宗大师的直接参与弘扬外,主要是许多藏族密宗大师对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因此,我们通过藏族密宗大师们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宗教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精神,对藏传密宗有一个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里仅就吐蕃时期的本土名僧毗茹札那作一考述。

  一、生平

  毗茹札那为8世纪人,他既是藏传佛教史上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觉士”之一,又是赤松德赞时期25名密宗大成就者之一,同时也是吐蕃时期108位大翻译家之首。后来毗茹札那更是以密宗大师的身份在藏传佛教特别在宁玛派中享有盛名。

  毗茹札那出生于吐蕃尼木地方,其家族称根加巴果,父名为巴果赫多,又名多杰加,母亲叫詹萨噶吉,又名卓玛吉,而他自己的本名叫甘迦唐达。当毗茹札那年满8岁时,赤松德赞遵照莲花生的建议,将这位孩童招到桑耶,由于毗茹札那是一位独生子,随之把父母二人也接到前藏并安排在气候适宜、环境优美的山南地区,由吐蕃王室承担他们的生活开支,直至养老送终。而毗茹札那在桑耶独自专心致志地学习,吐蕃王室给他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希望他早日成长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吐蕃本族的佛学家,并勉励他在寂护和莲花生两位大师座前学习文化。为此,毗茹札那在桑耶的前3年在二位大师前学习声明学,即语言学;之后,他开始在二位大师与赞普之间当翻译,很快赢得3位大人的欢喜,特别是毗茹札那能够翻译莲花生向赤松德赞讲授的密法,使赞普极为高兴。当毗茹札那年岁稍长后,就让他受戒出家,做一名佛教比丘僧。因此,毗茹札那成为吐蕃“七觉士”之一,起显宗法名为智军;同时,智军受到密宗灌顶,又成为吐蕃25名成就者之一,命密宗法名为毗茹札那,后来以密宗法名毗茹札那著称于藏传佛教界。当时毗茹札那在寂护和莲花生二位大师座前接受了完整的显密宗教法。正如《莲花生大师传》记载:

  沙河堪布希瓦措,印度莲花生大师;

  二十五位班智达,我向诸位致顶礼;

  八岁开始学翻译,到了一十五岁时;

  学会语言千六百,打开印度密宝库;

  佛经译成吐蕃文。①

引言中的希瓦措为寂护大师。这段话是后来毗茹札那从吐蕃桑耶寺流放到边地时,他向吐蕃诸位佛教大师讲述的告别词,他诉说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对吐蕃佛教所作的贡献。从中可以知晓毗茹札那8岁至15岁在桑耶学习文化并掌握多种语言,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和佛教密宗学僧的经历。

  由于毗茹札那先天的聪明伶俐和受到后天的良好教育,成为当时吐蕃青年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人物。于是,赤松德赞派遣毗茹札那等2名吐蕃青年人去印度留学。毗卢遮那到印度时,佛教显宗日趋衰落,而佛教密宗正日益兴隆,遂在印度大菩提寺,亲近一位密宗金刚乘大师,学习金刚乘等许多密法,不久他便精通了密宗深奥义理。根据藏文史籍,毗茹札那当时在印度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印度人认为,毗茹札那是一位聪明敏慧并且具有语言天才的吐藩青年,同时他对佛教又如此的虔诚,的确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因此,印度人给他起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名字,即毗茹札那,意为“遍照护”或“大光明”,这一大名与他的密宗法名不谋而合。至于毗茹札那在印度进修深造的时间,也在《莲花生大师传》中作了记载:

  十五岁至五十七,不弃众生赴印度;

  变吐蕃为白业国,德布全身被流放;

  将来吐蕃孩子们,去印度时会懊悔;

  如不精通吐蕃文,翻译无法来进行;

  山高地净雪域国,国王天子是君主;

  五欲生活很圆满,宝洲金色天鹅群;

  我是其中一天鹅,如同化身之菩萨;

   却被逐放察瓦茸,将来讲解显密宗;

  人们无疑会懊悔,共通悉地诸成就;

  本来人人皆可得,目明耳聪心眼活;

  焚文佛语弄不懂,虽然佛寺已建成;

  有见解的我被贬。②

此段引言是毗茹札那在吐蕃遭到被流放嘉木察瓦绒的惩罚,他临行前向吐蕃臣民陈述的冤屈。从中既提供了他在印度留学的期限(即15岁至57岁之间,共在印度呆了42年,这一漫长的时间是否真实,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又反映了当时吐蕃人由于不太懂佛教深奥义理,从而导致诬陷真正精通佛法的学僧,引言中毗茹札那还预言将来一定会真相大白,得到平反昭雪,后来果真得到了应验。

  二、磨难

  根据有关史料,毗茹札那在当时的吐蕃的确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毗茹札那从印度学成返回吐蕃后,在桑耶寺从事翻译和传播密法。但是在桑耶寺期间他不能专心从事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常遇到了来自两方面的阻挠,第一方面的阻挠来自印度佛教显宗学僧那里,他们认为毗茹札那传授的金刚乘密法不是佛教,而是歪门邪说;另一方面的阻挠则来自吐蕃传统的苯教徒及其代表势力,他们认为毗茹札那所传播的密宗教理将对王朝及其吐蕃人民带来灾难,必须对毗茹札那定罪并处于死刑。迫于这种形势的压力,藏王赤松德赞将毗茹札那从事公开的佛事活动转入地下秘密进行,即让毗茹札那关起门来翻译密宗经典。当时毗茹札那翻译了《六十如理论简说》和《无边光明佛号赞》等密宗经典。后来毗茹札那秘密翻译密法的情况又被王室成员发现,并将此事在王朝中的权势派中间传开,于是,他们要求藏王赤松德赞必须将毗茹札那杀死。赤松德赞无奈便采取了李代桃僵的巧妙手段,从暗地里抓来一名乞丐作为毗茹札那的替身,在众人面前处死。但是这一计谋后来又被王后蔡邦萨揭穿,最后藏王赤松德赞不得不把毗茹札那流放到边地康区。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