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浅论藏传佛教的禅思想(2)

分享到:

  起心动念,弹指、磬咳、扬眉。因所作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全体贪嗔痴,造善造恶,受苦乐,故一一皆性……或有佛刹、扬眉、动睛、笑欠、磬咳或动摇等,皆是佛事。故云触类是道也。

  言任心者,彼息业养神之行门也,谓不起心造恶修善,亦不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也是心,不可以心断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亦名过量人。无法可拘,无佛可作。何以故?心性之外,无一法可得。故云但任心即为修也。⑧

  “触类是道”即指“即心即佛”。强调一切生活日用、善法恶法、行为动作皆是佛性的显现和作用,都是道心,无须另外求道,一切现成无须更修,由此只有“任心自在”才合于道,体悟此义,即是顿悟也是顿修,当下即是。任心的结果也造成以后禅宗的无修无整、自然任运的禅风。此一禅法对以后的禅宗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后期的禅法虽然接引手法不一,但其理路与此是一致的。

  三是体现在终极境界上。禅宗的终极境界是明心见性,即清净无垢的真如本性呈露于心,此时禅者住于三昧,不见诸法有二,得到自在解脱,于一切法无有系缚,并于三昧起用,顺应世间,摄化众生,圆融无碍,达到圆满佛界。

  以这三个特征为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在藏传佛教中也体现出如此的禅法特征,本文姑且称之为禅思想。但在藏地它不是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宗派形象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独特的思想内容渗入到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教理、口诀和修法中。藏传佛教的教修可分为四大部分:事部瑜伽、行部瑜伽、瑜伽和无上瑜伽。藏传佛教的禅思想主要存在于无上瑜伽的教法中。以下从各派分别来分析藏传佛教的禅思想。

  宁玛派的禅思想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其特殊的教法为大圆满法(属无上瑜伽部)。大圆满的含义为:

  此法说现前无有染者之觉性、明空赤露,为大圆满。若释其字义,说现有世界,生死涅槃,所包含的一切诸法,悉在此觉性空寂之内,圆满无缺,故名圆满,再无较此更胜的解脱生死方便,故名为大。⑨

  从中可以看出大圆满法的佛性说,这里称佛性为大圆满,它是没有染污的、清净的觉性,具足净、明、空三性,即指它的体、相、用三方面。宁玛派通常用三句概之:“体本清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⑩体本清净是大圆满的体性,是本来清净,无生空寂的;自性顿成是相,是指空性中呈现的不灭的妙光;大悲周遍是用,指此空性能起妙用,现出种种染净之法,也即万法归于此觉性空寂之内。从中可以看出,大圆满是以空性统摄性相用三性,所以三性又分别体现出三种无别:“觉空无别”、“明空无别”、“现空无别”。[11]与内地禅宗的佛性论相比较,宁玛派佛性论也从觉性的角度来论述,认为它本来清净,无有染著,又具足万法,能现妙用。然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内地禅宗很少说到佛性的明相,而宁玛派则强调了此清净明光,这也是内地佛教藏传佛教禅思想的一个主要区别。宁玛派有时又称佛性为“自然智慧”。“自然”是本有之义,指其有不假造作性,这与内地禅宗的义趣是一致的,禅宗常常以“自然天真佛”来称道佛性,也是强调它的不假造作、自然现成之义。同禅宗一样,宁玛派把佛性归结在众生自心中,说“随现何境,唯是自心,自心的心性是自然智慧,除此自然智慧外,再无余法”。[12]既然众生心性本是佛性,且万法之境也是自心所现,则修行时只要直入自身心源,即可见性成佛,这与禅宗的凡圣皆一、不假外求的即心即佛的观点相似。从此观点出发,宁玛派也主张顿悟成佛,并在此基础上提倡无修无证、宽坦任运的纯任自然的修行风格。在染与净的关系问题上,宁玛派认为,二者在相上虽不同,但在体性上是无别的,都是自心之用:

  关于妄心与觉心的差别,说心是随无明之力,起种种杂念,这个客尘的分别,则名为心。不随无明之力所染,远离二取戏论,照此明空而又无可得的空寂者,名为觉性。又说心的形相,现有的部分就是轮回,心的体性,空寂的部分就是涅槃……在自心的本性空寂之中,是无分别的。[13]

  众生与佛、觉心与妄心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追随无明则为凡夫,一念不随无明则是佛,关键在于众生是否能够在一念中顿悟这个佛性。它与后期南宗的修法较为相近,也是强调求悟者从“用”上着手,即从现前的一念当中认识自心的实相。因为佛性的德行在众生自心中本具,则道不属修,在修行上主张无修之顿修。宁玛派教法中说,归总起来这个当下无有污垢、明空无执的自己觉性,让它宽坦任运,任它妄念境相起伏变化,都不去辨别好恶,不作破立,只保任此觉空赤露,这就是大圆满修习的心要。[14]另外,宁玛派提出有顿渐之别,渐悟是指有修行次第,不能当下觉知此明空觉性。而顿悟者则无需阶次,只要一语便可当下体悟此明空觉性。宁玛派认为:

  先要知境为心,知心为空,知空为无二双融。由此理断便通达一切诸法,唯是觉空赤露,此乃渐悟者所悟觉性的程度。若不由渐次观修,而仅依上师指点此觉性,则能通达外境所现皆为觉空赤露,此乃是顿悟者所悟觉性的程度[15]。

  渐悟者须经“知境为心”、“知心为空”、“知空为无二双融”的先后次第,然后才能了知一切法皆是此觉空赤露。而顿悟者不需经过这些次第观修,只要一听上师的一语指示,当下就可明白并显了此觉空赤露。但顿悟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达到的,只有上上根人才能做到。《大圆胜慧》说:

  上根利智无修无证,由此而住,自见而成者名为且切;上根利智具大精进,得见自心后,勤修猛进,随修现见自性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则名为妥噶。[16]

  且切与妥噶是大圆满要门部的修法。“且切”,意为力断,即顿断妄念而证光明;“妥噶”意为任运超越。且切与妥噶的修行者必须是上根利智之人,这与内地禅宗所说修行禅宗法门的根器必须是上上根人的说法一致。上根智者以无修之修顿见自心,名为且切,且切的修法与顿悟顿修的修法相同,由当前一念而修。妥噶则是顿悟自心后起修、勤修自性三身、光明之身等。

  噶举派的禅思想

  藏传佛教另一大教派噶举派的教法、口诀中也体现出明显的禅思想特色。噶举派分为许多小派,有“四大支”、“八小支”之说,所以在见解上不尽相同,此处只取与内地禅宗相似的思想来论述。在佛性论上,噶举派与宁玛派相同,都是指觉空之心。此觉空之心即是众生之自心,也即佛性。噶举派大手印名之为如来藏,宁玛派大圆满名之为大菩提心。此心也有体、相、用三者。岗波巴大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