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即秘密佛教,英文Esoteric Buddhism,是显教(Exoteric Buddhism)的对应语。这一称呼是近代学者所创,但古梵语中似乎未见与它相对应的术语。密教又称“怛特罗佛教”(Tantric uddhism, Buddhism Tantras),在密教中“怛特罗”,即“经典”,之意。在密教发展的后期,其经典确实被称作“怛特罗”,但在初期未必如此。
印度佛教自其创立者释迦牟尼时代起至13世纪初因伊斯兰教徒的侵略而灭亡,其间存在的时间超过1600年。最初的500年是从所谓的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的发展时期。到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密教以大乘佛教为母体孕育而生。
关于秘密佛教的“秘密”之意有两种解释:一、佛教或称显教是在所有求教者中传布的宗教,密教则只传授给通过灌顶仪式的人,因此被称为“秘密教义”。二、显教是佛祖释迦针对众生的能力临机应变所作的说法,而密教则是对语言无法表达的佛祖的觉悟所作的阐释,超越了凡人的理解,故称。
密教的最初形态于5、6世纪出现,直到13世纪佛教在印度灭亡。在印度佛教诞生发展的千余年时间里,有三分之一以上属于密教的时代。密教阐述的是语言不可表述的真理。因此,它的象征体系得到高度的发展,有代表性的如“印”、“真言”、“曼荼罗”,等,这些形式是在印度佛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二、西藏初期佛教中的密教要素
在考察西藏的初期佛教,亦即《布顿佛教史》中提到的前弘期的佛教,特别是考察密教的传播与发展的情况时会面临几个棘手的问题。第一,在佛教最初传入西藏的7、8世纪左右,正是吐蕃王朝的隆盛期。关于这一时期的佛教,史料中没有详细的记录,这种情况也普遍见于其他的文化圈。第二,必须注意的是在佛教中密教首先重视的是个人的宗教体验,它同历史中代表多数派利益的从政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从政者的基本原则是尽一切努力去维持将自己置于最高位置的某一体制,而佛教中的密教则首先顾及修行者自身圣俗一致体验的获得,更极端一点说,纵使修行者的行为有悖于通常的道德准则,但在其内面若能通过全身心的体验而与圣者合而为一的话,这种实感的获得亦被视为重要的过程。但是,作为某一社会环境之中受某种制度制约的宗教,在强调个人的宗教体验的同时,又必须服从社会的安定和秩序的要求。宗教可以发挥某些推动的作用,以巫术的方式祈愿使当政者按自己的意图去控制国家,无论它以息灾的修法将灾害与疾病等社会的或个人的负面因素消减殆尽,或者以增益的修法激发丰盛与繁荣的正面因素,都必须与当政者的统治意图一致。但是一味的将政治对手的力量与运势消减,或者采取更为极端的手段,诸如咒杀等,对意欲维持现状的从政者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容许。
因此,作为与在家信者交流甚密、如实反映民众愿望的密教来说,后来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但在此之前的阶段,密教受政治权力压制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西藏,初期的佛教极为重视护政色彩较强的内容,而对个人的神秘体验和行善积德等方面的东西不甚关心,而且,像瑜伽部那样不与政局合作的态度是当政者所不喜欢的。因此,对史料中有意识忽略的事实也应予以充分的考虑。第三,关于密教史上的8、9世纪这一特殊的时代。密教学现阶段的定论认为,7世纪前后,《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以三密行为基本特征的系统的密教经典告以完成,在此基础上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的后期密教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在佛教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这一时期与西藏佛教的前弘期至后弘期的推进时间基本平行。所以,这一时期的密教即使在印度也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前弘期的密教最终形成的是宁玛派体系,宁玛派密教的教理最根本的理论直接来源于8、9世纪印度及西藏的密教,同时也带有伏藏、新译密教及无上瑜伽密教的影响痕迹。
佛教传入西藏的最初阶段,即摇篮期确实可信的史料极端医乏,在后世的论述中有许多属于神话式构想的成分。所以,试图从这些资料中抽取出可信度较高的有关密教发展的内容,并对此再作整理的想法决非易事。例如,在《布顿佛教史》等著作中关于松赞干布的两位王妃的记述中,尤其是墀尊公主奉不动金刚身、弥勒法车仑像、多罗像等佛像入藏一事,在此之前还有南印度的十一面观音像传入西藏,这些说法显而易见的背景就是松赞干布乃观音菩萨化身的主题。毫无疑问它属于西藏佛教确立以后的传承,在此出现的主尊是后期大乘佛教过渡到初期密教的过程中受到重视的阿门如来、多罗佛母以及被视为变化观音之滥觞的十一面观音像。这些记载即使带有很浓的神话色彩,但在时间划分方面并非全无根据。
以上是西藏密教研究中面临的难题,此外,论及西藏密教的发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几位重要的人物,诸如莲花生、毗玛那弥遮、毗卢遮那等,他们与密教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莲花生 西藏的初期密教中最重要的人物。他虽是古宁玛派的创始者,却赢得了密教各派的尊敬,被称为“古鲁仁布钦”。头戴独特袋状的帽子,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骷髅杯,胁挎骷髅杖的容姿明显是一副印度成就者的姿态,它见于唐卡、木版画、壁画、金铜佛像等艺术形式中。在众多神话色彩浓厚的传说中,莲花生的真实面貌确实变得模糊不清,后人只能在历史资料中寻找到一些有关莲花生身世的情况。
吐蕃的赤松德赞王皈依佛教,从印度那烂陀寺院招请了学识渊博、享誉甚高的寂护向他学习佛法。但是,逢时运不佳,天灾四起,寂护受到苯教的抵制,不得不退避尼泊尔。此后,吐蕃境内的形势逐渐稳定,为弘扬佛法寂护再度入藏。他吸取了前回入藏的经验,若使佛教体系得以确立,除了基本的教理体系外还需要咒术之类的权宜之计。因此,寂护邀请了当时印度著名的密教行者莲花生。
莲花生出生于印度东部的乌仗那,在密教修行方面成就甚高,在寂护的协助下他建立了桑耶寺,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关于他的传说中还提到了他身边的几位明妃。莲花生精通性瑜伽,所以很有可能是把她们作为印母而与之接触的。另外,他最直接修炼的是金刚橛法,即使今天金刚橛法在宁玛派的修炼实践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布顿佛教史》还记载了莲花生在桑耶寺主持《恶趣清净怛特罗》修法的情况。《恶趣清净怛特罗》有旧译和新译两部,旧译作为“瑜伽怛特罗”收录在《布顿佛教史》中。
莲花生的密教传法包含相当可观的内容,诸如金刚橛所象征的杂密修法,《恶趣清净怛特罗》中呈列的为净化地狱等恶趣而作的仪式。这些在印度密教中也属于所作、行仪、瑜伽等低位或中位的经典内容。因此,可以说以莲花生为代表的初期密教的内容实际存在的可能性很高。从另一方面看,印母在性瑜伽中的必要存在也可从后世的传记与图象中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