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西藏密教传承考要(3)

分享到:

  当时西藏阿里地区的意希沃主张重盛佛教,他派遣了21名年轻的僧人出国学习,但由于疾病和事故,最后只有仁钦桑布和另外一人完成了使命,顺利返藏。仁钦桑布在克什米尔滞留了7年,受教于体拉达卡拉瓦鲁曼及卡玛拉古普塔,尤其是前者系印度后期佛教大家拉陀那卡拉香提的弟子,他著有后期佛教的概说著作《无上瑜伽怛特罗义入》,他的思想对仁钦桑布的影响很大。

  仁钦桑布前后三次出国,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使命,为西部佛教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仁钦桑布返回阿里后即在普兰、古格及拉达克等地建成许多寺院。史料中有记载的寺名21座,若加上一些较小规模的寺院,据称共建有108座寺院,同时为安置寺内的佛像及设计内装,他曾再度前往克什米尔,6年后带回32名克什米尔艺人,组织完成了寺院的装缮工作。其次,仁钦桑布毕生致力于圣典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为后世奉为范本。西藏密教史将他之前所译的密教经典称作“旧密咒’,,而把他及其以后的译经称作“新密咒”。

  由于他的卓越功绩,当时继任的阿里古格王拉德尊称他为“金刚阿黎”。他的翻译著作内容涉及经典、仪轨及经论等诸多领域。他的贡献在于系统地向西藏介绍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上瑜伽密教,这得意于他在瑜伽怛特罗方面的精湛的学识。晚年时拜阿底峡为师,译出诸多经论,其中以无上瑜伽怛特罗系统的密教仪轨为主。

  仁钦桑布对密教经典的和诠释基于他对瑜伽怛特罗的独到理解,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他对瑜伽怛特罗的理解基于印度学者阿难陀嘉拔的论说。关于阿难陀嘉拔的生涯与思想至今没有定论,但根据布顿的看法,他应被列为与佛陀密齐名的学者。仁钦桑布在翻译了多部主要的瑜伽怛特罗的同时还翻译了阿难陀嘉拔对这些经典的注释书,例如,他翻译了瑜伽怛特罗的最核心的著作《真实摄怛特罗》(即《处会金刚顶经》),以及阿难陀嘉拔的力作《真实的灯明》。在这部注释书中他论及了原经典中未曾提到的大圆镜智等五智。他还翻译了《一切金刚出现》,这部著作是在综合了《真实摄怛特罗》及其注释书《金刚顶怛特罗》(即《第三会金刚顶经》)的基础上成书的。此外还有《理趣经》的一种《最胜本初怛特罗》,仁钦桑布在阿难陀嘉拔注释的基础上作了翻译。除上述译著外,还翻译了阿难陀嘉拔为《幻化网怛特罗》(它是从瑜伽怛特罗向无上瑜伽怛特罗过渡时的重要经典)所作的注释以及许多其他的瑜伽怛特罗。与旧译密教相比,仁钦桑布对阿难陀嘉拔的解释学尤为重视,也可以说这是他在教学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

  仁钦桑布的瑜伽怛特罗观的第二个特点可以从他对《恶趣清净怛特罗》的评价中得出。这部经典的基础是《真实摄怛特罗》,同时也受到了《毗卢遮那现等觉》(《大日经》)的影响。从内容上看,它论及了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净化的思想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多在葬礼上诵读。在仁钦桑布翻译的许多无上瑜伽怛特罗及关联性的仪轨中还包括为噶举派所重视的《七部成就书》之一印德拉布提的《知惠成就》,但最具有意义的是他翻译介绍了密教的最高经典《秘密集会怛特罗》。后来围绕这部经典形成了两个流派:鸠尼亚那帕达流派和圣者父子流派。他对本经及两个流派的主要经论都作了介绍,其中包括关于圣者父子流派的基本文献生死次第的经论《要集成就法》,论及究竟次第的《五次第》,阿里亚德瓦的《行和集灯》以及《灯作明》等。他的译作促成了后世圣者流派的流行。此外他还翻译了鸠尼亚那帕达的《普贤成就法》。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仁钦桑布对《秘密集会怛特罗》抱着极大的关心。

  弥底尊者 这一时期的密教史中仅次于仁钦桑布的人物是弥底尊者,但是他的运势不佳,未能像仁钦桑布那样为后世留下丰硕的成果,他的影响仅限于西藏东部的康区。

  弥底尊者从印度出发,最初到达阿里,不幸的是陪同他的译师尼泊尔人白玛汝措因病死去。由于语言不通,他到处流浪,据说曾给人放过羊。后来有幸遇到甲色扎哇·索朗降称,被他邀请到麦隆地方说法。后来尊者设立了《俱舍论》的讲座,精通藏语后还翻译了《文殊明智法门》、《四天女请问怛特罗》、《四支成就法》等经典。在西藏佛教史上由他所传的怛特罗体系被称为“康派”。

  弥底尊者的漂泊并非只是运气不佳所致,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西藏地方割据政权仍对密教的传入抱有慎重态度的缘故,即使对稍后入藏的密教大师阿底峡也采取了相当的限制。由于仁钦桑布及弥底尊者的努力,无上瑜伽部的密教才得以在西藏的许多地区传播,但普遍受容的时机尚未成熟。从另一方面看,二人在避开地方政权的控制后翻译出大量密教经典,成为后来以阿底峡和玛尔巴为代表的宗派密教形成的远因,也促使西藏佛教走上显密结合的发展道路。

  四、阿底峡与玛尔巴的密教

  后期密教俗称“怛特罗佛教”,它在印度的鼎盛期为9~10世纪,其部分思想通过仁钦桑布和弥底尊者传入西藏,但最终未能形成教理和实践统一完备的宗派。然而,到了11世纪中叶,密教的大部分思想由当时活跃的印度僧和藏僧介绍到西藏,其中的几支形成了后来的宗派。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为阿底峡和玛尔巴。

  阿底峡 在西藏佛教走向复兴的道路上,阿底峡起到了过渡性的作用,他的入藏决定了后来噶举派的创建。关于他的生涯与思想及其弟子仲敦巴的情况在此不作赘述,只对他在密教史上的成就作一个简要介绍。

  阿底峡生于982年,是东印度萨贺国善祥王的次子,在那烂陀及超岩寺等钻研各派教典,是当时活跃的著名学者。这一时期正值“超岩寺六贤门”的后期时代。当时的印度佛教融汇了小乘、大乘以及大乘中原本就有的异质的思想,更有甚者有时还借用印度教的尊格和礼仪,真称得上是复合佛教的时代。这些情况如实地记录在同时代的一部佛教资料《善说集》中。

  阿底峡入藏以后,应当时古格王的请求写了《菩提道灯论》。在这部著作中他划分了“三士道”的次第。他阐述佛法的修行是由个人的权宜不等而分次第,发大心者为大乘,发出离心者为小乘。因此,同样是修布施和戒、定、慧等,但结果会有所不同。然而,人的根机胜劣依修习而成,而非不可改变的种姓所致。至于修行的次序,也就应该是循序渐进,否则不能生起无上的功德。所谓“下士”是凡夫行,“中士”为而乘行,惟有“上士”是菩萨行。

  仅就密教方面而言,通过考察《大藏经》、《阿底峡小部集》以及他的翻译著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有关密教方面的内容比想象的要多,而且正像布顿的四分类法所说的,它涉及到所作、行仪、瑜伽及无上瑜伽等各个阶段。此外,关于怛特罗的分类法,他在《菩提道灯论自注》中提出了七分类法,即所作、行仪、仪轨、两俱、瑜伽、大瑜伽、无上瑜伽。第二,阿底峡的密教涉及范围广泛,他重视密教的尊格,并为保持与显教的整合性而费尽心血。根据七分类法,他为大瑜伽配置了父系怛特罗的代表经典《秘密集会怛特罗》,为最高位的无上瑜伽怛特罗优先配置了性及生理因素比较明显的母系怛特罗。实际上阿底峡所传的《胜乐系怛特罗》接受了成就者路易巴的系统,在西藏被称为“阿底峡流派”。作为胜乐五大流派之一,它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第三,关于阿底峡的多重性格,从否定的角度讲,象征其折衷主义特征的当属菩提心说。他对当时在印度流行一时的俱生的实体性本有主义以及在行法中极力排除人为构想作用的无作为主义都倾注了极大的关心。但是这些观点同《修习次第》所论的传统的菩萨行相比非属同类,或根本是两立不能的。然而,很多密教者或密教论著都很注意“菩提心”这个概念。所谓的“菩提心”原本的意思是追求最高境界的正觉,但“菩提”这个概念具有对实在的象征作用,对圣俗一致为前提的密教来说,“心”为一个足场,与“菩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菩提心”的内容在论说“空”的同时,又把它看作是一个实体,再进一步“菩提心”便成为性行法中的男性要素(精液),或男女两要素合一的生理行法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