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综论 >>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7)

分享到:

  三、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一切法唯依仗因缘而生起或安立,本来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就是涅槃,也是依断障来安立的)。众生由无始传来的妄执习气,于无实性法,执为有实性,就是“增益执”也叫做“有见”、“常见”等。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当立,并非全无。譬如镜中人影,本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线、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现出,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若说“诸法既无实性,就该完全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乱”,这就是“损减执”,也叫做“无见”、“断见”等。反之,则为“增益执”。这“断”、“常”二见,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边,所以又叫做“边见”。“中道正见”,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故无(独立的)自性”而不堕“常边”,也了知“诸法既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而不堕“断边”。由此正见,不堕二边,故名“中道”。无始传来的无明实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要由此清净见才能断除。若未得此见,仅有出离心、菩提心。任凭如何修学,终不能断任何烦恼。所以清净见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为重要。

  修此见法,先以四理或七相,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我”,通达“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实法”,通达“法空”。四理就是:一、认识所破的我;二、决定我与五蕴的或“一”或“异”,二者必居其一;三、认识我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四、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七相就是:一(“我”与五蕴是一)、异(我与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蕴)、所依(五蕴依我)具有(我有五蕴)、支聚(五蕴合聚为我)、形状(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从这七方面,认识执我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破四生的道理,本论引中观诸论广说)。以“四理”来破所执实法,先认识所执实法与构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和五蕴为例,照上述以四理破我的道理来破。既通达无始妄执的“我”及“实法”空,再详细推察缘起道理,得知诸法虽无性而有“缘起因果”。如果还觉得缘起因果与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还没有真正通达中道深义。若是由见诸法因果缘起,就能破除内心实执,了达诸法实无自性,才是得了“中道正见”。这样的正见,不只是由见空来破常执,而且由见有(缘起的有)的力量来破常边;不只是由见有来除断执,而且由见空(无实性空)的力量来破断边。这尤其是中道正见的特殊作用。

  本论中士道以前一切法门,都是引生出离心的方法,上士道中广说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毗舍那”一章,详细抉择清净正见。全部菩提道次论,此三种要道,为主要内容。

  三、本论的特点

  本论从“亲近善知识”到“修毗舍那”,每一科都先依正理成立,次引经论证明,后引迦当诸语录显发,结出要义,多是前人所未道及。如克主杰说:“阿底峡尊者所传菩提道次第教授,如教典派、教授派等,虽有多种道次第论,要像宗喀巴大师的广略二部论中所说的道之总体和一一支分,在过去西藏曾没有任何人能这样说出过,所以应该知道这是大师的不共希有善说。”今就本论突出的独到之处,略举数点:

  一、修菩提心法 修菩提心法有多种,如瑜伽师地论说的“四因”、“四缘”、“四立”等,都是指已种大乘善根的人说,才能由“见佛”、“闻法”,“见众生受苦”或“因自身受苦”,便能引发大菩提心。若一般有情,未种善根,必须依教渐修,才能发起。发菩提心的教授,过去诸大论师,有时因机对境,略说数语,多不全面。本论将阿底峡尊者所传各种教授,分为二类。其一、从金洲大师传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知母(思惟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二)念思(思惟一切有情于我有恩),(三)报恩(思惟当报一切有情恩),(四)悦意慈(见一切有情犹如爱子生欢喜心),(五)大悲(思惟一切有情于生死中受无量苦,我当如何令其得离此苦),(六)增上益乐(恒常思惟自己应该担负令诸有情离苦得乐的重大责任),(七)菩提心(须具两种欲乐: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欲成无上菩提。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要具备“为利众生”和“愿成佛”的两重意义)。从知母到增上意乐,都是修利他心的方法;已发起增上意乐,知道惟有成佛才能究竟利他,为利他而进求无上菩提,才是菩提心。在修知母以前,还须先修“平等舍心”为基础,才能于一切怨、亲、中庸(非怨非亲)的有情,都容易修起“知母”等心。其二,静天菩萨入行论中所说的“自他相换法”,就是把贪着自利、不顾利他的心,对换过来,自他易地而居,爱他如自,能牺牲自利,成就利他。此法:先思惟修自他换的功德,和不修的过失(如由利他故成佛,由唯自利故只是凡夫等)。思惟自他相换的心,定能修起(譬如父母精血,本非自身,由往昔习气,也能起我执)。应对治二种障:觉自他二身各不相关,应思惟自他是相对安立的,如在此山时觉彼山是彼山,到彼山时觉彼山是此山,不比青就是青,黄就是黄,绝对不同。觉他人痛苦,无损于我,不须顾虑,当观自他相依而存,犹如手足,足痛虽无损于手,但并不因此手就不治足的病。正修:思惟凡夫无始以来由爱执我所生过患,令我爱执未生不生,已生者断,制不再起。再进思惟诸佛菩萨由爱他所生一切功德利益,令爱他心未生者生,生已增长,安住不退。最后乃至出息入息,都修与有情乐,拔有情苦。这是利根众生修菩提心的简捷方法(修自他相换之前,也须先修平等舍心)。

  像这样完备具体的修菩提心的方法,是以前诸西藏语录的教授所没有的。

  二、修止除沉法 修止有两障碍:掉举和沉没。掉举是心随可爱境转,其相散动,较易觉察。沉没其相隐昧,很近于定,不易认识。修定的人,很多堕在沉没中,还自以为住在定中,久了反转增长愚痴和妄念。又有人把八大随烦恼中昏沉,误认为沉没;修定的时候,只要没有昏沉,便自以为没有沉没了,因此就堕于沉没中而不自觉。本论引解深密经说,“若由昏沉,及以睡眠,或由沉没……”证明昏沉与沉没性质不同。昏沉是大随烦恼,其性或不善,或有复无记,唯是染污。沉没是心于修定所缘的境,执持力弛缓,或不很明了。心虽澄净,只要取境不很明了,就是沉没。它的性是善或无复无记。非是染污。又引集论说“沉没为散乱摄”,证明沉没不属于昏沉心所。又集论所说的散乱,也通善性,非唯染污。以这些理由,说明昏沉性惟染污。沉没则非染污,其性各别,断定昏沉决不就是沉没。修定的人,不但已生的沉没应当速断;在沉没将生未生之际,尤应努力防止。本论详细分析昏沉与沉没的差别,使修定的人,能辨认沉没,免入歧途,最为切要。对治沉没的方法,本论引修次第论说,“心沉没时,应修光明想,或作意极可欣(兴奋)事佛功德等”,令心振奋;并广引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详说对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