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儒比较 >>

论太虚人间佛教儒学化的特色——欧阳镇(3)

分享到:

三、利他济世与成贤成圣相比

  太虚提倡的人间佛教,是要抛弃佛教界已存在的注重死后、追求来世福报的旧观念,从而转向积极参与现世社会和人生的建设与改造,要努力在现前的世界中实现人间的净土。他认为现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依报世界,任何人包括出家人也不能与社会分离。他说:“凡人没有能离开社会者,即令遁迹深山,自耕自食,亦不能说是离开社会,和尚之出家,亦只是出‘出家’,只是离开社会中之一种组织,而不是离开社会,如真无社会,则虽有山而不能入,有地亦不能耕,更亦无庙可住。”(《全书》第50册第335页)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依赖这个社会,我们就不能光从中索取,而要知道奉献。佛法并非教人隐遁清闲享受不做事的,相反,佛教非常主张人要对国家、社会知恩报恩。知恩报恩的伦理,也是佛教所要求的做人的基本道德。故此,太虚用儒家的“孝道”、“仁爱之德”等思想详细地阐述了佛教的报恩伦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报父母恩,以人类的生存,比其他动物来得艰难。譬如一个小孩子, ......须由十余年的教养。故一个人的成长,须由父母费去很大的辛苦努力。所以佛教教人第一要知父母恩,报答父母恩,亦即世间所谓之孝道是也。二报社会恩,以人类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需要,不但是依赖现代的社会人群,且有藉于前辈遗留下来的业绩。故我们一日的生存,皆赖上至千古,下至全球的力量供给,故须知报社会恩,即众生恩, ......才有所谓仁爱之德也。三报国家恩,因为我们虽由父母的生育,社会的扶助,但倘有天灾,猛兽的侵害,或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等等欺压, ......就要有国家的组织,以有秩序的协力,保障全国人民的安全, ......故应知报国家的恩,人人爱国;四报圣教恩,因以上三义,犹不过做一个庸庸以生、碌碌以死的平常人,而未有导人生向上改善,发达无穷的不朽精神,犹未免要与草木同腐。因此,对于古今中外贤圣的教化,应知有使人类精神向上的恩德,而各种圣贤圣教化中,即有佛教, ......由此我们乃生起信仰崇敬的心来,以知恩报恩,即为成人的道德行为,亦即为佛教切近人生实行的道德。”(《全书》第47册第431页)这样,太虚就把儒家思想的“孝道”、“仁爱之德”等与佛教的报恩理论结合起来,且相融合了。

  太虚认为,佛教所讲的菩萨的行为,“首先是不存心自私自利,能牺牲自己,为社会服务,替公众谋幸福”。这种精神,与儒家的成贤成圣的理念也是相通的。他说:“所谓菩萨行,即六度行:第一,布施:如金钱、生命,全都可贡献国家民族,及为世界人类乃至宇宙一切众生而牺牲。我国古代的伊尹,被称为‘圣之仁者’,谓如一民未免饥溺,如已罹于沟壑,就是菩萨行的第一行。第二,持戒:将不应做的事不去做,应做的事业行起来,这是圣贤行为,与普通豪杰行为不同。因为豪杰所做的事业,未必尽是善的,而圣贤所做的无往而不是善。所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得天下不为也’。也即是夷、齐的‘圣之清者’。第三,忍辱:这并不是含冤受辱,而是一种宽容大度。从大觉大悟的胸襟, ......为大众谋利益,或有人不谅解,应以精诚感服, ......丝毫不动于心,由此得到其心悦诚服。就是孟子所谓柳下惠的‘圣之和者’。第四,精进:这是精纯无杂的进行不息。认定真理,即孜孜不倦,为正义和大众利益去进行,无论遇到怎样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而不为所阻。古代禹王治水,三遇其门而不入, ......这就是菩萨的精进行。第五,禅定:不限静坐。《大学》中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如颜回‘三月不违仁’,都是定的修养。第六,智慧:对事理要有头绪,并有明确的经验,然后方少有错误。有此大智大慧,就成为人哲,像孔子、孟子,都是有超人的智慧,所做事业才没有不好的”(《全书》第42册第713页)。在上述菩萨的“六度”行中,太虚从儒家古代的一些圣贤之中找出他们的代表人物,来说明在古代儒家就有圣贤在修菩萨行了,菩萨行就是我们古圣先贤们的道德综合。太虚认为如果把佛教的这种菩萨行,再与儒家的“礼、义、廉、耻”结合起来,合而为一,贯彻到个人、家庭、社会和整个民族,则国民的道德水平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