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苯教;东巴教;二元论;摩尼教
[中国图书分类号]B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04-038-08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两个民族的“原生宗教”包含着较独特的二元论,这就是藏族的苯教与纳西族的东巴教。据一些学者研究,纳西东巴教与苯教彼此有着一种传承的关系,而且东巴教还受到藏传佛教的一定影响,所以,在这两个宗教中,苯教的二元论应该更具代表性。苯教在其许多经典著作中都十分强调其核心的教法来自大食(波斯),据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说,西藏苯教信徒自古以来就有到大食朝圣的行为,这种朝圣活动既便到西藏和平解放前都没有停止。旅居法国的专门研究苯教的藏族学者卡尔梅·桑木旦曾在一篇文章中说,1959年以前人们常去所谓的大食朝圣,虽然朝圣者没有返回,但这并不能阻止信徒们对圣地的信仰。
就苯教的发展来说,苯教历史分两个阶段,即原始苯教阶段与系统化苯教阶段。原始苯教主要是在青藏高原长期流行的古老的“原生宗教”,是藏民族祖先信奉的自然产生的具有萨满教特征的一种民间信仰,拥有大量的鬼神迷信,它基本以巫术为主,注重巫术的操作和一般仪式的实践。在吐蕃王朝产生后,苯教巫师还曾经以打卦问卜的方式参与王朝政治决策,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佛教传入西藏以后,由于佛教具有很系统的理论与著作,而且在政治上苯教又受到佛教的排挤,因此苯教徒在与佛教徒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将苯教进行改造,为与佛教相抗衡,开始编撰新的神话,吸收许多外来宗教的因素,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最终将苯教改造成一个具有一定理论体系和经典的“新宗教”。
新的苯教的教义主要包括其宇宙发生论、教主与教义起源论、基本教法及宗教传承等。具有二元论一神观念的主要集中在苯教的宇宙发生论中。苯教的宇宙观主要吸收了波斯和印度的有关宗教思想,以其核心经典《斯巴卓浦》为例,声称宇宙的起源与宇宙神、同时也是众神之祖南喀东旦却松与法师赤杰曲巴有关:
很早很早以前,宇宙之神南喀东旦却松拥有地、水、火、风、空五种本原物质,一次法师赤杰曲巴将之收集起来,放入自己体内,然后念声“哈”,由此声音带动而产生了气息,从而形成风,风吹动与旋转,在与光的作用下产生了火,火与风共同作用又产生露珠,露珠凝结成水,水中的微粒被风搅起,最终形成团,堆积成山。赤杰曲巴就如此创造了世界。后来,五种物质中又产生黑白两枚卵,白卵(光卵)呈现立方形,大如牦牛,黑卵呈锥形,大如公牛,法师用光轮敲击光卵,向上射出的火星变成散射神,向下射出的火星变成达赛神(箭神),斯巴桑波本赤从光卵中出现,他身白而发绿。他是世间现实之王。格巴梅本那波(法师赤杰曲巴的对手)让黑卵在黑色王国炸开,黑光升腾,产生愚昧和迷惘;黑光下射,产生迟钝与疯狂,从黑卵中心诞生一个满身漆黑的门巴塞敦那波,是虚幻世界之王。这些神分别是神与恶魔的代表。此后,善神与恶神都分别运用生殖力量创世,生出善神九兄弟与九姐妹、恶神八兄弟与八姐妹。这些神是各类其他神灵与生物的祖先。
在苯教另外一部经典《黑头矮人的起源》中,宇宙的诞生与神圣的白光以及宇宙间黑白的对立有关。按照其神话的逻辑,这部文献声称宇宙最初的状态是虚空,之后有一道光射出,于是就有了光明、黑暗、冷暖及阴阳的分别,这种状态交替作用又产生空气的流动,于是有了风,风推动看不见的雾气流动,在冷暖温度和风的作用下使雾气变成露珠,露珠凝聚成大水塘,以上所产生的几种因素继续交替作用,使水塘表面形成由泡沫形成一枚神奇的卵,这个卵经自然孵化而生成出两个宇宙之鹰,一黑一白。双鹰结合又产下三枚卵,分别呈白、黑、黑白相间的花色。后来,这三枚卵破裂,从中诞生出天神的不同世系以及一位会思考的混沌之肉团,名叫世间祈愿王,他以其思考能力创造了万物。①在这里,光既是宇宙生成的原动力,也是神的性质的展现,这种性质带有善的一面。而黑暗虽然来自光的作用,但它仍然是与光明相对立的。在西藏,白色与善永远是同公正、诚实、无私、知识、聪明等相等同的,而黑就是恶则与偏见、欺诈、自私、愚昧、迷惘等属于一类范畴,无疑这是典型的一种二元论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在西藏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佛教文献记载的西藏古老的猕猴变人神话中看得出来,在该神话中,藏人的祖先猕猴与罗刹女结合产生藏地六大部族,由于猕猴是善的代表,而罗刹女则代表恶的一面,所以他们的后代就具有这两类性质,有的人的本性善的方面居多,有的人恶的方面居多。显然,这种神话虽然带一点佛教的色彩,但其骨子里却遵循着苯教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波斯宗教的思维方式。
苯教的教主与教义起源论明确将苯教的起源地置于所谓的大食这个地方。按照苯教的说法,大食位于吐蕃的西部,中间隔着吉尔吉特(Gilgit,勃律)和亚瓦那(Yavana,巴特克里亚),②从大食到西藏,要经过中间的一个“箭道”。传说这是苯教教主辛饶米沃用其戒指上的光开出的一条隧道,这个隧道要走9天才能通过。③大食有其非凡的宗教圣地,叫俄木隆仁(又译为沃摩隆仁,藏文拼写:)。在苯教经典中,俄木隆仁作为世界中心,被描述的具有神奇的结构。我们先来看苯教经典著作中对于其宗教圣地的描述。在11世纪的苯教著作《经部集要》以及19世纪苯教的一部著作《苯教史——嘉言宝库》中,苯教的这个圣地被形容为以一座圣山——九级雍仲山为中心的。以这个山为中心,分别向四个方向流出四条河流,它们分别是东方的恒河,南方的印度河,西方的博叉河,北方的私多河。这四条河流将俄木隆仁分成四大区域,因而从九级雍仲山开始向四方扩展的地区就有:紧靠圣山的是四座宫殿,东方——香波拉芝宫,南方——巴波索杰宫,西方——赤曼杰谢宫,北方——孔摩乃乌穹宫。与这四个宫殿相邻的即分别位于东南、东北等四维方向的也有四座塔形建筑,它们形成内部的中心区。其外面又有12个以(洲或岛的意思)为名的区域,它们还被称为“12中间洲”,分别都有非凡的名称和各种山峰、河流以及其他特别的东西,另外,每一个洲都有一个城市。其中东南方的汉地竹林洲上有孔子神变王居住。最外围也有12个区域,被称为“12边地洲”。这个边地洲之外就是环形的边缘山脉,将圣地完全环绕,环形山之外,同样是将圣地整个包围的大圜海。《经部集要》还绘有一张俄木隆仁的地理结构图,这份图对于后来的苯教著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这份地图所具有的形貌来看,它与古代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轮形地图具有相似的地方。据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的研究,古代巴比伦的轮形地图以及巴比伦的环形宇宙观曾经对整个亚洲和欧洲大陆产生影响,他将之称为欧亚宗教圜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