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儒佛与真善美
时间:2008-08-13 23:08来源: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5期作者:李兴武 点击:
【内容提要】道家主真,其全部文化思想是以追寻道、体悟真为最高宗旨,其学说更接近于哲学。儒家主善,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伦理学的问题,美与真都附丽于善,是善的体现。佛家主美,追寻的是一种纯粹、深远的理想美,真即是世界本身,善则是上升到美的境界的手段与过程。道儒佛各自体现为真善美的本质特征,完善或完美地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结构的重新认识和把握,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道儒佛思想的融会,或谓是道儒佛的三位一体,对此人们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是人们却很少思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为什么一定要由这三个方面构成,而不是由道儒两个方面,或由道儒佛法四个方面构成。要搞清这个问题,需要明了道儒佛的本质,即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搞清它们互存互补的关系。那么道儒佛的本质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真善美,道家主真,儒家主善,佛家主美。一种完善或完美的文化,对于真善美这三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以这三个方面支撑起文化的大厦,这种文化才是无偏无颇、全面完整的。而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儒佛三个方面构成的原因,也是这三个方面不可或缺的原因。
道家主真
老子的全部学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返朴归真,而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所以也可以说,他的全部学说,最终探讨的就是道。这个道是生成世界的东西,是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所以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注:《老子》第二十五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注:《老子》第四十二章。)既然道是决定世界的第一性的东西,所以它就应该是人们探寻的最高真理。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是对道的认识,就是得道。那么作为道的最高真理,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呢?老子针对其不同特点,将其说成是“大”、“无”、“自然”、“朴”等等。这里的“大”和“无”,是就道是“先天地生”的原始混沌而言的;而“自然”和“朴”,则是就道生成物的过程和最终结果而言的,道一旦生成物就与物结合为一体,是物的本质的体现。这里的“自然”并不是自然界的意思,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老子》第二十五章。)王弼注云:“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所谓“道不违自然”,其实就是主张纯任自然,不假人为,而这也就是“朴”。所以老子又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注:《老子》第三十二章。)这里的关键是在老子那里“强为之名曰大”的道,为什么到这里又变成了“虽小,天下莫能臣”的“朴”。笔者认为,老子对道的这两种称谓的解释,正体现了他对道的规范的辩证之处。就道是“先天地生”的原始混沌,是寂然无声、寥阔无形的超感性存在而言,它是“大”;就道是创生万物,又寓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而言,它是“朴”。就道是脱离开人的主观而独立自存、生成变化而言,它是“大”;就道在人们的主观观照之中,成为人的主观观照对象而言,它是“朴”。这也就是说,“大”所揭示的是道的抽象、客观的一面;“朴”所揭示的则是道的具体、主观的一面,所以可以说,老子称道为朴,这个朴是深朴之朴,它是抽象与具象、主观与客观的浑然不分和有机统一。人们达到了对朴的认识,也就达到了对真的认识,这也就是人间宇宙的最高真理。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老子那里道不仅是真,而且也是善和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样的认识明显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因为在老子看来,只有真才是纯任自然、不假人为的,而善和美是通过人为才形成的,所以他在反对人为事物的同时,对善和美都有着一种敌意。所以他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注:《老子》第三十八章。)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注:《老子》第十八章。)这样的话,很显然是对儒家的善的具体内容——仁、义、礼、智、信、忠、孝等观念的轻蔑和否定。在他看来,社会是应该因任自然而发展的,一旦越出自然的轨迹,人为地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由失道而变得失德,由失德而变得失仁,由失仁而变得失义,由失义而变得失礼,所谓世风日下、国将不国了。老子在否定善的同时,也否定了美,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注:《老子》第八十一章。)即反映真理的话都不必加以文饰,而加以文饰的话都不一定能反映真理。他还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注:《老子》第十二章。)这可以说是对美的讨伐,否定了五色、五音、五味,也就否定了全部艺术;否定了驰骋畋猎,也就否定了人的娱乐和游戏;否定了难得之货,也就否定了一切人的创造物。而将这三种东西除外,还会有什么美的东西可言呢?可见,美与善一样,在老子那里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庄子及其学派是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其全部学说也是以探索道这个最高真理为指归。《庄子》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注:《庄子》渔父。)与老子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美学思想上,已不再把美与道割裂开来,而是实现了美与道的统一。《庄子》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注:《庄子》知北游。)这里的“大美”、“明法”、“成理”均为道的代名词,在这里就实现了道论与美论的统一。类似这样的话还有:“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注:《庄子》刻意。)“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注:《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注:《庄子》天下。)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及其学派同老子一样,也把道说成是“大”、“朴”等等,但在老子那里无论是“大”还是“朴”都不仅与美无有挂碍,甚而正相反,而在庄子及其学派这里,道、大、朴都不仅有美的属性,甚至就是美本身。所以可以说,到庄子及其学派这里才真正实现了道论、朴论和美论的统一,才真正建立起了真美统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