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宗教对话 >>

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

分享到:
摘要

  佛教具有至为丰富深邃的哲理内涵。然而对正信佛教徒而言,佛法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道德规范,更是释迦牟尼佛于人生究极真相之亲自体验,是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净化人心,达到自在解脱的道路。

  科学之发展亦是致力于世间真相之了解及人类生活之改善。依科学定律所开展之各项科技工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型态。然而科学与佛法,一是讲究物理实证形而下之学问,一是心灵体验形而上之宗教,其内涵是否有所交集?二者皆以实事求证为要求,了解真相为目标,而其内涵能彼此呼应否?

  本文将从物理学、数学逻辑、电脑、心理学、生化科学等,取十余个案参例,以突显近一世纪最先进科学之发现,往往可资印证千百年前佛法之教理,而使吾人不得不惊叹佛陀之洞见。

  其次,本文举出目前科学、科技所面临的许多难题,并略为探讨佛法如何能提供些许线索,以对未来的学术研究有所启示。

  上二段乃是阐述本文所持之立场,亦即科学对世间现象之成果自是有目共睹,然而佛法以其禅定、内证之方法,对世间、出世间真相的掌握,更是不容忽视,值得学术界之重视与探讨。甚而说佛法为科学中之科学亦不为过。

  最后,本文将就心灵净化之课题,说明为何任由科技无限制的自由发展,则人类前途实为堪忧;由此,吾人应以佛法的理念与精神引导科技之发展,方为大众之福祉。

  壹、前言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无疑的具有至为丰富深邃的哲理内涵。然而对正信佛教徒而言,佛法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道德规范或虔诚的信仰。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在亲自体验了人生究极真相之后,对人生、人心及世界真理的如实阐述,以及对如何修持成佛(离苦得乐、觉悟真理、慈悲度世)的教导。佛法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净化人心,达到自在解脱的道路。

  科学之发展亦是致力于世间现象的了解及人类生活的改善,在近三百年中有惊人的成果。依科学定律所开展的各项科技工程,已永远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型态。然而,此种种科技发展,是否真正带给人类利益,抑或灾难?中台禅寺开山方丈 上惟下觉大和尚尝言学佛者应当“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1),并提出“佛法五化”之方针:佛法学术化、佛法教育化、佛法艺术化、佛法科学化、佛法生活化(2),俾使佛法之智慧能在现代生活中有更积极的影响。故笔者藉此因缘,略为探讨佛法与科学之关系及未来发展。科学与佛法在目标上可说有不谋而合之处(了解真相,改善人生)。然而此二者,一是讲究物理实证形而下之学问,一是心灵体验形而上之宗教,其内涵是否有所交集?二者皆以了解真相为目标,而其内涵能彼此呼应否?下文将对此作一初步之探讨,并由不同学术领域中选取十余重要的发现或研究成果,重点式的提示其与佛法之关系(第贰节),佛法如何能对学术研究之难题提供启示(第参节),以及主张吾人若能由佛法的理念引导学术的发展,则是真正能利益社会大众(第肆节)。

  贰、科学印证佛法之实例

  二十世纪理论科学的长足发展(尤其是物理学),假以实验的证明,对世界的认知得到许多出人意表的结论。

  1.物质的结构——色不异空。所有物质皆由不同的原子组合而成,而不同的原子只是不同数量之质子、中子与电子的组合。原子所占之空间,百分之九十九皆是空(10),人所以见之为实体,乃是肉眼之错觉。这符合佛法中,地、水、火、风本来不一不异的道理,如《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中言,“令地作水,水作地,风作火,火作风。如是诸大皆令转易。以一切法各各无定相故。”而地(坚固)、水(湿润)、火(燥热)、风(流动)之相,皆是因缘暂现之假相,其本质皆是空性。《般若心经》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般人恐难以接受。而爱因斯坦之相对论提出E=mc2(质能互换定律)之著名公式(11),物质与能量本为一体。物质似有生灭、垢净、增减,而物质不异能量,而能量正是无有形相色彩,“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则知肉眼所见乃是不实之表相,此则是科学为“色不异空”提出的力证。

  能量的特性可帮助我们少分理解空性,但不能说空性就是能量(能量属于空,但空不等于能量)。般若经中,受想行识,皆不异空,皆即是空,则非物理学所能知。空性乃是佛法中至深奥之理,非世间一切哲学所知。虽然如此,若能透过科学更进一步了解色相本妄,则对世间假相之认知、破除物质之执著,不无助益。

  2.场论——色即是空。现代物理学对物质本体之研究,发现“粒子”的观念,有所偏差,而代之以“场论”(field theory)(8,9)。以电子为例,一个电子并非存在于空间中某一位置的一个“粒子”或个体,而是一个抽象的“场”,此场没有界限,无量无边,而在某一特定因缘之下,其能量集中在某一点,故可侦测,但不可说此电子在此或在彼。场论更打破了“物质存在于空间中”的观念,代之以“物质即是场,场即是所谓的空间”,故“物质”(色)真正“即是空”,能即是所,无二无别。(按:如前项所注,此“空”仅佛法“空性”之少分显现。)

  在场论的观点中,并无独立存在的个体,“物质”唯有在与其它“物质”(场)互相作用之中才可描述(“缘起性空”)。并且,“场”即是无有边界,其粒子的表现只是“局部的能量集中显现”,是则粒子之运动,实无来去;反观佛法中对实相之描述,常言“动静不二”、“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又如《信心铭》云“无在不在、十方目前”,实令人惊异赞叹。

  3.时间与空间。在传统牛顿的古典物理学中,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世人对时空的了解。时间与空间是相对,而非绝对,是相依相恃,而非独自存在,故爱因斯坦称之为“Space-Time Continuum”(时空连续体)。佛经中对时空的认知,更接近于科学的新知。如《法华经》中,变一时为多劫,变多劫为一时;《华严经》言空间互摄互入,如大梵天网。龙树之《中论》讲“因物故有时,无物何有时?”确立时、空互依互存的观念(有空间中的事物的变化,方能有时间的成立,否则无时间可言),此则是对时空极深的洞见。在属于唯识学的《百法明门论》中,“时”、“空”(空间称为“方”)归类于“心不相应行法”,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基本上即是由心而生,观察世间而立的种种观念(concepts)或对差别现象的描述,并无独立存在的实体与自性,属于“有为法”的范围。换言之,时、空乃人所设立之概念,吾人对时空的感受,因心因境而有所不同;并无独立客观存在之时空,是佛法所早已肯定之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