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一个欲寻求佛陀思想精髓要义的实修亲证参悟者的角度,探讨了佛法、见地和科学之关系,并探讨了见地与法术的关系及其功能,还就科学技术的本质、人智及其作用和人智的极限性以及如何超越这种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指出了见地与法术二者虽有一定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前者是体,后者是用。前者对后者有统摄的作用。科学是属于法术的范畴,必须永远受到见地的统领、主导和规范。法术如果被邪见所主导,则会导致恶果,反之将导致善果。本文还进一步指出了法术增高与见地增高以及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同法术(包括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增长并不直接相关,但法术与道德、哲学、信念体系的某些部分有间接的关联性,可为之提供分析、判断并为作出决断提供知识信息素材,但对于信念体系的完备构建几乎无关。本文还论及了“空”与“有”之关系,特别提出了对“有”应作如是观:“有”在未能掌握超越化解的方法时,“有”在相上、在事上都是实有的,但在本性上是空无的。在未能掌握超越化解之方法时,应当实实在在、精进修习具体的超越化解之法,若最终仍然不能获得超越化解的方法,虽然在战略上永远可以超越某种“有”,但只能是假超越。当然超越化解的方法一方面应当是踏踏实实、认真精进的,但也不可因循守旧,太过经验实证和刻板,“法”应当是一切灵妙的、万般多样的方法。一、法及佛法简述 “凡能持自相故名为法”[1],“凡是具有质量的规定,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成为法”[2]。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广义而言,‘佛法’一词,包含极广,举凡诸法本性、一切世间乃至宇宙之微妙善语、一切智能和方法,乃至于其他真实与正确之事理等,皆属佛法。然狭义而言,则一般所说之佛法多指佛所说之教法。简而言之,佛法就是佛的一切表现形式及其方法。也就是天地宇宙乃至超越可观测宇宙的、涵盖一切的智慧、方法、技能。其显现无所不在,涵盖于一切缘起--色空--灭度及其运化之中。佛法既包括见地也包括法术二、见地和信念体系及两者的关系什么是见地,在佛学中见地的原本含义是指修炼者达到上层一流果位的正觉、正信、正念、正识。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词典》这样解释见地:“三乘共十地之第四位,当于声闻乘之预流果。见四谛之理,断三界之见惑,初得圣果者,即第十六心之道类智也。见大乘义章十四,四教仪集注下。据大品般若经卷六发趣品载,菩萨住此位应受行不舍之十法:不舍阿兰若住处、少欲、知足、不舍头陀功德、不舍戒、秽恶诸欲、厌世间心顺涅槃心、舍一切所有、心不没、不惜一切物。”[3]即见地是:三乘十地之第四位,即声闻乘之预流果。广义的见地则是泛指所有的正觉、正信、正念、正识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而与见地相反的则是邪见和偏见。在人类的层次上来说,见地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的思想意识体系及其所达到的高度,也就是一个人的正觉、正信、正念、正识所决定的整个信念体系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总和及其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而信念体系是见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有必要对之作进一步的说明。简言之,所谓信念体系就是信仰体系和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其中包括人们对宇宙本体的信仰、人们的道德伦理体系及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 从佛学对见地的解释可知,见地作为一种精神意识体系和认识体系的总体这一概念和内涵仅是相对于达到某种果位、境地的修炼者而言的。而对于超越了这一果位、境地的修炼者而言,也许见地这一概念和内涵就不再适用。也许在那个果位和境地的修炼者的见地和法术已经高度的融合为一,只能用高度的正等、正觉、圆融无碍、大圆镜智来形容其见地和法术高度融合的境地。而在人这个层次,严格来说,用见地来形容其精神意识领域的见解和认识所达到的正觉、正信、正念、正识水平是大大的超前了,人类的水平还远远配不上这一内涵. 三、见地与信念体系之间的关系及意义这里首先简要谈一谈见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正信的信念体系的问题。一个至完备的见地的核心要素就是完备的思想基础和信念体系,这也是使一个人能获得善于进行自我勉励,具备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机制,让心灵常葆充实、积极乐观、和谐、明静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才具有了在正见、正信的基础上通过正静定获取大智慧、大自在的可能。法术永远不能说明什么是见地的价值和意义,法术只能间接的有助和作用于见地的价值和意义体系的建立,而高妙的见地中却包含和使用了高妙的法术。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说明‘应当是什么’。”[4]科学永远不能回答人为什么而活和人应当怎样生活,也无法回答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何在这类重大问题。要想很好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依赖于构建完备的信念体系和见地。此外,人类对美的感受、对快乐与幸福的感受、心灵对自在的向往及追求、对一些重大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判断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科学都是无能为力的。信念体系的内核要素是不可直接被经验和逻辑所证实的,是不能够被人的前六识甚至第七识所把握的。但是则为第八识所统辖。前七识与之有一定的间接相关性和互动性。信念体系在整合、构建经验、逻辑知识体系及观念意识体系中起着最深层、最重要、最核心的作用。好的信念体系可导致好的认识模式(包括假说模式)、体系及其好的方法论的构建。反之则不然。好的见地和好的信念体系的核心内涵的获得并不直接来源于知识和经验,更不凭借理性、逻辑和思辨,而更多的是凭借高级直觉和灵感。假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假说就意味着具有好的对问题的切入点,意味着一个好的理论模型的内核的建立。正如波普尔、库恩等人所指出:人类现有的一切科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只是一种假说,都面临着要被新的事实所证伪,并被更新、更具有包容性的假说所代替。 ;当今人类的很多精神问题不是由于科学不发达、科学知识不够所导致的,而是人类的信念体系出了问题所致。非气质性病变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精神问题是不能用科学来解决问题的,科学在这里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依赖于信念体系(包括宇宙观、社会历史观、人的价值观以及总体的思想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超科学的信念取向和把握)的调整和转换。即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 信念体系之所以具有超科学的功能是因为他已经涉入了超人智的范畴(所谓人智的范畴我在下面将有所论述)。佛学中所谓信解品的内涵本身就包含了一种超人智本体论、超人智方法论的大智慧。现代人就正因为太过分的抱有唯科学是从的思想,他们不知道他们所依赖的科学只不过是人智层次上的法术而已。这种认识给当今的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包括很多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都在无形中深受其害。因为他们有一种坚定的信条:凡事必须认真踏实、实事求是,必须实实在在的经得起经验和事实的证伪,甚至必须是可重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把这些认识当作是他们所追求的科学的最基本的信条和原则。凡是不符合这些基本原则的便一概排斥,并视之为非科学和伪科学,视之为不踏实的、追求虚幻和投机取巧的作风,这实在是一种可悲的认识。这正是一种知识障、我执障的显现,是对色的观念的过分执著。正是由于这种障碍和执著,使他们变得缺乏大的空灵感、缺乏超语言逻辑思辨的妙悟、玄览和禅观的能力,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其先天的空灵感和超语言逻辑思辨的妙悟、玄览和禅悟能力和秉赋本来是相当优良的,但却因为这种障碍和执著而丧失殆尽。这是十分可惜的。这种障碍和执著是十分隐蔽和深层次的,是难以为人们所认识和察觉的,甚至很多人把这种执著看作是好东西而大加提倡和强化。这就导致他们离佛的智慧已越来越远,而在人智极限中越陷越深,永远不能超越。人类的信念体系也是可以超越法术和技术能力的,任何科学技术和法术能力,都不可能给人提供和构建出一个完备的、正信、正见的信念体系。当然一个信念体系是否完备与优良虽不能够直接用经验加以检验证明,但可以获得间接经验证明。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或者至少是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能用经验及科学方法去加以证明和说明的,一是人们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时期是必定有局限性的,人的认识总是必须通过构建各种认识结构模式和体系来进行的,这样一种认识结构模式和体系构建的完备性越高就越能够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对那些被认为是一定时期的认识水平的极限性所导致的,在相当长时期甚至是无限长的时期内难以认识和把握的事物对象面前,人们并不总是被动无为的,也绝对不应当采取绕开和回避的态度。人类可以构建信念体系来把握他。如果采取绕过和回避的态度,将导致人类认识体系的巨大缺陷,势必导致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泥潭。爱因斯坦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跛子。这里所说的宗教就是指一种较完备的信念体系,科学是不能回答诸如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也无法判明人的许多主观感受的价值高低以及无法说明涉及到事物对象的无限性方面的内涵等等许多重大问题。鉴于此,当代哲学领域又重新开始注重对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重构,而信仰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和本体论(reality)深层次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