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法、见地和科学及其相关问题(15)
时间:2007-12-12 15:59来源:拙风文化网作者:杨全 点击:
学佛修炼的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由于当今人类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体系主导思想的误入歧途,当今人类用错误思想和错误的认识支配和驾驭了科学技术,再加之由于科学助长了人的自大和自以为是,把科学技术变成了反宗教精髓的武器,变成了敌视和抗拒修炼的强大的障碍;为了对此问题作为一方较深入的探讨,这里有必要简要地谈一谈我对学佛和修炼的终极目的和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的个人的见解。在这一问题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认为学佛和修炼的初期目标应当是使自身建立起完备的宗教信念体系,这有利于使现代人能够逐渐深刻地意识和领悟到超然一切、常葆空灵、宠辱不惊、得失不嗟、淡泊名利、清静无为、“应无所著而生其心”的至理妙机,以至最终能够培养出以出世之心,精进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的高妙人生态度,如此将有助于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能保持极积乐观、充实而和谐宁静的心态,进而达到一种健全而完备的、转凡入圣的人生境地。修为所追求至高境地应当是无苦无乐、无喜无悲的大空灵、大解脱、大自在的转圣得道的境地,而不应当是任何世俗的乐境,而终极的目标则是:真正达到“应无所著而生其心”、明心见性、空灵自在、中道无为的至高境地。
十二、宗教教义中持戒和禁欲
持戒、禁欲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本质属性仍然属于法术的范畴,即,属于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对于一般人来说持戒和苦行、禁欲是修炼者要想获得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普遍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对一般人来说是修炼的一种必要条件和前提,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修炼者的见地没有达到足够高的层次,一味的苦行和持戒是修不出正果的,反而会落入外道甚至邪道。总之持戒和苦行、禁欲在本质上还是属于法术、方法的范畴,所以必须受到见地的统领和指导才不会出偏差和误入歧途。这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说要想看破功名富贵,必须充分地享有过功名富贵,这种观点也是十分片面的。能看破功名的一定是先天根器和秉赋中就具备了这种内因,否则就像吸毒一样,越是追求不断的满足,毒瘾会越来越大,根本不可能有满足和看破的一天。之所以要持戒、禁欲,这正是修炼的最普遍、最适用、最必要的法门,而当今的科学技术,在不良思想和认识的指导下成了开发和促进人类低俗的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追求的重要工具。西方文明进步的杠杆是激发和撩拨人性恶的欲望,比如对虚荣和感官享乐的无尽的追求。人们的奋斗精神、勤勉精神都是在这种欲望下被激发、被催动的。关于持戒和苦行的要义: 持戒和苦行是凡人入静入定的基础,是必修法门,通过这种法门,一个人才能消除许多肉身带来的烦恼和无明,才能取得六根清净的基础,而持戒和苦行实际上是等价的。持戒持得越深对清净六根越有帮助。当然前提是在没有损害健康的情况下。持戒和苦行者在达到某种相当的层次时,就不再认为自己是在苦行和持戒,而是把这种持戒和苦行当作一种乐趣、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需要和追求,这时持戒和苦行就变成了一种乐事和使人自在的事。世俗凡人认为是苦的事,他却认为是自在的事,世俗凡人认为是乐的事情,他却认为是苦的事情。比如对世俗享乐的追求的看法等。所谓过份的苦行是不能证道的这种说法应当这样理解:由于过分的苦行会导致健康的损害从而导致心性的无明。只注重一味的苦行,而不注重见地的提升和智慧的开发当然是不行的,但是苦行本身是必须的,是不能绕开的,苦行只要不损害健康那就应当勇猛精进而行、大力提倡。那种又想不放弃世俗的福报又想寻佛求道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见佛见道的。
十三、佛法的布施法门
布施就其本性来说,仍然也是属于法术的范畴,即,也是属于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小乘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自渡才能渡他。不明大道的在世间乱行善事,无疑于是乱干预天道。向外多行善事、普渡众生,是一种外布施,有利于深行根除和放下我执、我障,根除自私狭隘的小我的内布施,所以说外布施在本质上是一种根除小我自私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但这是一种舍此无二的不能不用的方法和手段。当然用多用少因人而异,应当根据每个修炼者的不同根器、不同秉赋和资质而定。外布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内布施。一个人的修炼果位的高低只决定于他深行内布施的高低,而与他行外布施的多少、大小、深浅无关。有些修炼者的根器和秉赋特性决定了他们修炼的方式是以深度涉世渡他而自渡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有些修炼者则是更多以隐居修炼的方式来进行。这些方式没有谁优谁劣、谁好谁坏的分别,仅仅是方式不同而已。独善其身,自渡渡他是根本大法,渡他而自渡的方法不是根本大法,当渡人时不渡人,那是一种不足取的、我执太重、自私偏狭的自了汉修为方式。但是,不当渡人时(这里指:此人当前所受的苦难正是其因果和业力所致,为其消除因果和业力的最好的方式正是要让他很好的领受当前的苦难,并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却去乱渡人,这是乱干预天道的运行,其行为也是要背因果的。能否知晓因果而能顺应大道,行善渡人,是需要一定层次的智慧和悟性的。修为的方式可以很多,最根本的就是要最终落实到对自己彻底地实施内布施,从而实现彻底的消除我执上来。任何方法,只要最终能有利于修为者达此目的,就是好方法。
十四、佛法与艺术的关系
纯粹的艺术给人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不能给人带来善的判断和是非好坏的判断,只是能够使人具有了一定审美能力和美感品位的提高,真正的大美至美应当与大善和大道相融合。从希特勒的纳粹帝国的大批杀人魔鬼皆是具有极高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造诣的高官来看,极高造诣的艺术品位并未能够改变其魔鬼性,反而能够增强魔鬼性的法力。可见艺术在本质上仍然只具有法术的属性。其本质功能与科学一样,在根本上并无太大的崇高神圣性和善恶的教化功能。“文以载道”在根本上是很难行得通的,“道”一经过文(艺)所载,必然会载歪。因为“道”是不能假以文(语言)载的,用语言加艺术的方式更难载“道”。赵鑫珊在其《希特勒与艺术》一书中是不明了这一点的,难怪他只能一再对纳粹的恶魔们为何会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而大为不解。[21]很多人也肯定不会懂得,为何佛陀和老庄会摈弃艺术的深层的机理。
因为,艺术对人的陶冶和潜移默化作用是有限的,凭借艺术是不能悟道见佛的。
关于“艺术是没有宗教教义的宗教”之说的点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吗?从世俗寻常的人生层面来看,审美的人生境界确实已堪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但追求艺术效果、追求乐趣、快慰、追求幸福和乐境并非宗教倡导的最高境地。无喜无悲、无苦乐、“应无所而生其心”的大自在、大解脱、“中道”、“无为”境地才是至高境地。用审美态度去对待一切(包括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烦恼、痛苦等等)只能算是一种在人的层次上的智慧方法,而不是终极目标。佛陀不提倡刻意追求奇技淫巧(包括所谓艺术美和艺术的精巧),更反对人们用任何技能法术去获取追求享乐和舒适,包括精神的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