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在世间,人们往往诘难说:佛学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可能这将导致人类失去了任何的心理动机和内驱力而没有了生命的活力,人类也不可能思考任何问题,甚至人类不可能生存,这样的结论表面上看来似乎很在理,实际上却是一种愚蠢的见解,是一种典型的用人智的局限性来自己划地为牢地看待人的无限潜力和超越性的愚蠢见解,息心净念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球形的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球形的明镜,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生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事实上人类的修炼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飞跃性进展,从而显现不同的奇异的功能,没有达到那个层次的修炼者是不可能体悟和感觉到那个层次的效应的。修炼的层次越高所能达到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状态及其效应也就越高越强。首先是在人的层次范畴中修炼,目标是做一个完人、圣人,再上一个层次就是超越完人、圣人的层次,在那个层次和状态不但可以六根清净,而且可以逐渐地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既可以息心净念,又可以避谷,当然修不到这个层次的人是不会相信也不可能体会到这种效应的。佛学是不主张一开始就要达到很高的六根清净和去掉七情六欲的层次,而是注重首先从世间的修心开始,修心的一个重要关键所在,就是首先要转变整个世俗的信念体系和价值观,还要批判性地继承和利用人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超越和看空了人间世俗建立在七情六欲、功名利禄上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的修炼者,是否就会真的失去了一切生命的活力和冲动而变得消极冷漠、无所作为了呢?如果是这样地超越和看空,那就不是真正的超越和看空,真正的超越和看空不但不会失去一切活力和冲动,而且会更加勤勉勇猛精进但又是清静的、超凡脱俗的去追寻更高的、更充实的自我完善和大自在,追求终极的大圆镜智。那是一种更为巨大的动力和目标。用高度的佛学精髓、正信所转化而成的新的信念体系和价值观将会给以修炼者无可比拟的巨大的精神和心理的激发奋进的力量、获得更为巨大的内驱。
正如前面所述,当一个修炼者还处在人智阶段时,也就是他的果位还不太高时,就应当充分的重视人智的法数也就是科学技术。但也不能时时忘记批判科学的缺陷和科学的误期,以免被科学所误。既应当充分重视和学习科学技术,又要时时站在佛学的高度来批判性的、合理的、适度的运用科学技术。如果把佛学与人智科学相比较,那前者是无所不包的万能智慧学,有着最完备的最高层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且具有无限的可操作性、无限完备的可操作的方便法门,后者不过是在人这个层次上的法术,因而是局部的、有限的,前者则是全体而无限的。
人智发展到今天有一种见解已经获得了学术界和科学界共识,那就是:脱离了物质间的相互关系而独立存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凡是不能为人所观测到感觉到的事物和物质是不存在的。对之进行研究和思索是无意义的。凡是不能预见到其可重复性、不能为经验所观测、所感觉、所证实的,不具有稳定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可观测性、可集约性、可被量化和形式化的,都不能算是科学,并且认为科学必须不能是包罗万象的,必须是可证伪的。这种认识在鼓励人们实事求是、踏实认真进取、不花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让人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去盲动是有非常积极意义的,但如果过分抱死了这种观念、执著于这种观念和认识,那将是人类的大可悲和大不幸,这将是一种划地为牢、作茧自缚的认识,是一种扼杀和否认了人类在智能上和心性上具有无限可开发的潜力的可悲的认识,这种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宿命论的观念。正确地认识应当是:既不能盲目的宿命和悲观,也不能盲目的乐观以至于狂妄。人类应当在心智和目标的追求上无限的高远博大,并且永远踏实精进地去追求之,但每个人在最终所达到的果位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命运感和认命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