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乐舞 >> 乐舞综论 >>

北朝佛教遗址中的乐舞壁画研究(2)

分享到:

2、北朝音乐文化

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体系开始初步建立及发展,西域胡乐也大规模的传入中原地区,乐部的初步建立也是在这一时期,其典型事件如下:

(1)公元350年左右,前凉王张重华占凉州时得天竺伎;

(2)公元382年,前秦将领讨伐龟兹时得龟兹伎;吕光、沮渠蒙逊据守凉州时综合龟兹乐与凉州乐而形成西凉乐;

(3)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讨平北燕及交通西域时得疏勒、安国、高丽三伎;

(4)公元534-556年,高昌伎因高昌款附而成为西魏的宫廷伎乐;

(5)公元568年,突厥皇后阿史那氏和亲北周,带入康国伎。[4]

这些西域音乐在传入中原后,在统治者的扶持下,繁荣发展并进一步向东北高句骊、百济、新罗、倭传播,至今,从朝鲜、韩国、日本的音乐中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影响。

二、天地境界中的天人乐舞

1、北朝佛教遗址整体情况

(1)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也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克孜尔镇东南的戈壁悬崖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端、天山南麓木扎特河谷北岸,对面是确尔达格山峰。克孜尔石窟约开凿于公元三世纪左右,历经了南北朝、隋、唐代,在唐中期开始慢慢衰落。克孜尔石窟属于龟兹石窟体系,同其它龟兹石窟一样,克孜尔石窟的洞窟大都分为前后室,前室一般较宽大明亮,其后壁为连结后室与左、右甬道之中心塔柱的正面,上面开龛雕有佛像,后室一般较狭小,且光线灰暗。与中原石窟相比,克孜尔石窟更多地受到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影响。克孜尔石窟壁画內容,早、中期以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傳故事為主,后期出现有世俗生活、山水等内容,其中以券顶菱格式经画为典型。

关于克孜尔石窟的分期和年代,本文以《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新疆壁画•克孜尔石窟卷》编辑组的划分为根据。编辑组根据洞窟形制、龟兹佛教的历史背景、壁画题材内容及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排比,并参照碳14测年数据将克孜尔部分石窟划分为如下四期:

初创期(3世纪末-4世纪中):18、47、48、77、92、117、118号窟;

发展期(4世纪中-5世纪末):7、13、32、38、63、76、83、84、114、171、172号窟;

繁盛期(6世纪-7世纪):8、14、34、60、69、80、81、100、101、104、161、163、196、212号窟;

衰弱期(8世纪-9世纪中):129、135、180、197、227号窟。[5]

(2)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距敦煌市东1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与三危山相望,南北长1.6千米。莫高窟开凿年代为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在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89年)所立的《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及晚唐时的《莫高窟记》中都提到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共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现存编号洞窟429个,壁画达45000余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莫高窟的洞窟构筑,形式多样,基本结构如下:在洞窟主室之前都有一个完整的前室,由甬道通向后面的主室。其主室基本可分为中心塔柱式、砒诃罗式、覆斗式、涅槃窟、大佛窟、背屏式六种。中心塔柱式石窟为北朝时代的典型形态,其前部可供僧众聚集,后部则专为僧徒作“右旋”礼佛仪式活动之用。

莫高窟壁画内容大致分为经变画、佛本身故事画、因缘故事画、史迹故事画、比喻故事画。其中音乐题材相当广泛,分布在洞窟的各角落,多有固定的位置和程式。据统计,莫高窟共有音乐内容的洞窟200余个,有各种乐伎3000余身,大小不同的乐队约500组,共出现乐器44种、4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