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乐舞 >> 乐舞综论 >>

解读形象,聆听理想——石窟乐舞形象与佛教思想精神

分享到: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沿西域大漠丝绸之路进入中原,一路留下它的遗迹——石窟。 石窟、又叫石窟寺。它作为佛教徒求道修行的场所,穿越岁月千百年,不仅留下无数修 行者精勤砺炼的痕迹,还给后人留下许多赞叹不已的雕塑与壁画。在这些绚丽多姿的佛 教形象中,乐舞形象不仅以特殊的魅力吸引人们,而且,还以其作为对历史生活的反映 与“折射”,引起舞蹈历史学者们的重视。
   石窟中的乐舞形象,主要是指飞天,天宫伎乐、伎乐菩萨、金刚、力士等形象;她们 被雕刻在窟壁、窟顶、龛楣、明窗和佛座下,或绘制在壁画中。这些乐舞形象在传达出 与历史生活相对应的信息时,也以其“超胜独妙”,感染和叩击人们的心灵。她们手持 乐器或身披长带,拨弦奏乐,扬臂起舞,千姿百态,优美动人。如何对这些乐舞形象进 行研究和解读,是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领域里一个特殊课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有 关学者在这个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探索,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再现、叙述、阐发 这些乐舞形象,使人们领略佛教石窟乐舞形象的魅力,了解这些乐舞形象所传达出的历 史生活的印迹与信息。
   然而,石窟乐舞形象,在反映与“折射”已逝去的历史生活时,是以宗教艺术形象为 载体的。这些形象,在传达出历史生活中乐舞表演之情形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佛教内容 。石窟乐舞形象创作的缘起,首先是为了表现佛教思想精神。因此,石窟乐舞形象负载 着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信息。对于石窟乐舞形象的研究,实际上存在解读的两种视角,即 世俗与宗教。由于石窟乐舞形象融合了现实与理想、宗教与世俗两个层面的内容,所以 ,我们应该在研究中尽量使这两方面联系起来,完整地理解认识石窟乐舞形象。已有关 于石窟乐舞形象研究,比较重视乐舞形象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舞蹈发展状况,对于乐 舞形象所蕴涵的佛教思想精神,尚未涉入。因此,本文所要切入之处是:一方面,梳理 有关石窟乐舞形象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另一方面,尝试将石窟乐舞形象,置于相关的佛 教思想背景之中,置于乐舞形象的宗教“语境”中;或者说,用佛教思想精神,对石窟 乐舞形象进行一定的“背景”说明,使人们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理解这些乐舞形象,领 略这些乐舞形象所蕴涵的思想精神。
       方法与视角
   综观中国古代舞蹈研究领域,对石窟乐舞形象的研究(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在总体 思想把握、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所呈特点,概其如下:
   主要根据宗教与现实相互依存,互为反映的思想前提,把石窟乐舞形象,置于中国古 代舞蹈发展的背景之中,着重与历史生活中的舞蹈发展情况结合,对其进行考察研究。 其目的是要从石窟乐舞形象中,探索发现古代舞蹈的踪迹,以石窟乐舞形象来印证说明 文献记载的,已消失的娑婆舞影。在这样一种思想把握下,研究方法大致有几种:
   (一)将石窟乐舞形象同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同墓室俑画等考古形象资料结合,综合考 察,互为印证。力求较为立体地展现古代舞蹈发展的景观,为古代舞蹈研究找到形象的 依据。例如:将唐代诗歌的描述与石窟乐舞形象结合,印证说明石窟乐舞形象之所呈现 ,是这一时期舞蹈发展较为真实的反映。例如:对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乐舞的研究, 综合了墓室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资料,确定它是唐代宫廷舞蹈的真实反映。墓室俑画的 乐舞形象与墓室主人的实际生活情形贴近,反映现实的程度较大。石窟乐舞形象,由于 蒙上宗教色彩,离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二者接近或相同,又与文献资料记载相吻合,即 能确定石窟乐舞形象反映现实的真实程度。
   (二)把握石窟乐舞形象的动作特点和风格特征,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同时,再 与有关的民间舞蹈遗存结合考察,为石窟乐舞形象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印证,探索舞蹈文 化的历史传承。例如:对云岗石窟8窟、9窟、12窟中的胸前挂鼓的天宫伎乐形象的探索 ,与同一时期的墓室石刻伎乐形象、山西民间舞蹈《花鼓舞》等结合考察。例如:将敦 煌壁画舞姿中“S”型动作姿势与甘肃民间舞蹈《滚灯》中的动作姿势联系考察等。
   (三)主要对石窟乐舞形象进行临摹再现,在此基础上对动作特点、服饰、道具、风格 特征等,进行叙述说明,使人们感受和了解石窟乐舞形象的魅力与特色。
   (四)对敦煌石窟乐舞形象进行全面地收集整理,分类研究。用当今舞蹈教学表演的方 法体系,对石窟乐舞形象的舞姿进行提炼和创作,形成“敦煌舞”体系。应用于舞蹈教 学与舞台表演。
   有关石窟乐舞形象的著述,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研究的路数基本上是:从舞蹈本位 出发,做艺术形式的诠释。用舞蹈的眼光或视角,对石窟乐舞形象,特别是动作层面, 进行描述和分析——诸如动作、手势、服饰,道具和风格等特点,用石窟乐舞形象对历 史生活中舞蹈予以注解。
   然而,佛教石窟乐舞形象,它首先是以宗教形象而缘起的。宗教艺术形象有着不同于 世俗文化的理念、价值和意义。石窟乐舞形象的“超胜独妙”,非世俗的思想概念体系 所能完全把握解释的。比如,活跃于舞台的“敦煌舞”(是将壁画舞姿的进行连接临摹 ,再现创作),虽然美,但无法与伫立在石窟乐舞形象前的感染感动相比!这时,我们不 禁要思索:石窟乐舞形象的魅力神韵,是否有与整体背景不可分离的感染动人之处?是 否有“舞蹈”之外的美?是否有着与佛教绘画造像的特殊把握密切联系的风格神韵(因为 石窟乐舞形象是通过绘画而展现的舞姿)?仅仅用舞蹈的观察解释,总有失之偏颇之嫌。 石窟乐舞形象,不仅在思想精神意趣的表现上,综合了艺术和宗教的因素,而且在具体 创作中,也含有舞蹈和舞蹈以外的(比如美术)两方面的构成因素。因此,有关的佛教思 想内容、精神意趣、法度规范等,可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拓宽对石窟乐舞形象的感受、 理解和认识。
       两种思想对舞蹈的不同认识
   关于石窟乐舞形象的研究解读,通常是将这些形象作为舞蹈加以描述。如果把这些乐 舞形象置于整个石窟寺大环境中(洞窟是参禅、诵经、说法、行礼的宗教场所),置于主 体佛像及其背景环境中,或壁画内容整体情景中,那么,这些乐舞形象的宗教含义就会 凸现而出。在对舞蹈的认识上,佛教思想与世俗观念持有不同见解和看法。两种思想对 同一事物现象认识上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把握石窟乐舞形象。在此,我们首先就 舞蹈的认识,在世俗与佛教两种思想之间,做一个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