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陈那的三性思想

分享到:
  页123

提要
  依护法在《成唯识论》卷3所引用的陈那《集量论》中的一偈说:「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此偈为陈那三分说的重要根据,但须注意的是「此三体无别」。

  又继承他思想的法称也在注释《集量论》的《量评论》中说:「以分化为特相的所取、能取形相的惑乱」(vibhaktalak.sa.na-graahyagrahakaakaaraviplavaa),能取、所取的二分是?计所执,是如毛发一样的错误,非是真实的存在。如此看来,陈那是一分说非是三分说、陈那为有相唯识学派的说法、势必修正。可是,当吾人检视陈那在《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中对于唯识三性的解释时,偏重于对治说。发现陈那以?计所执性来说明二取,无二取之智即是圆成实性;以帝网、干闼婆城等幻喻来形容依他起性,并且说:「此依他者,即无明自体」(《大正藏》册25,p.908c),即依无明自体(=心识)所生起的是依他起,并非是如同毛发等?计所执性的错觉。

  此外,陈那在《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中说,为对治十种分别散乱而说三性,故三性在陈那的理解中,不同于世亲对于三性的统一说、实践说。以对治的立场来看,依他起性的有无问题,显然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离有无而悟中道。依妄识之生起、而知一切空无自性。现证心外无法时,却是因果宛然有业有报。若是能如佛现量自证,则说空说有无非方便,此方是唯识回归般若之深义。若论其陈那(己破外境实有)的心识说是一分说或三分说,心识中之相有或无、端视其立场而定。依心识有自我显现功能而言,则是三分说,若是唯一识体虚妄成三分非真实而言,则是一分说。因此,与其争论陈那是一分说或三分说,不如强调他是「现量自证说」或者是「空性说」来的自然些。

 关键词:1. 依他起性 2. 幻喻 3. 对治的三性 4. 相见二分 5. 现量自证说

 

 

页124

一、前言
  陈那唯识思想的特色,就是说在识上一切境(所取)的显现是无,因此据此境相而生,以无之境为境性的能取,它自己的显现也是无。境相与境的显现一样都是?计所执性,即妄识上的所显现之能所分化,它是二取(所取、能取graahyagraahaka)的,也就是二取的无。[1][1] 如《掌中论》中说:「妄有非实故,与所见不同;由境相虚妄,能缘亦非有」。[2][2] 如此,陈那所主张的相见二分(所量、能量)是?计所执,真实的只是唯一的识分(自证分)。此说则与传说的安慧一分说较为接近,而不同于护法的四分说的立场。如此一来,则陈那是属于有相唯识学派的说法势必修正。到底陈那的三性的定义如何?陈那在唯识立场上所建立的相见二分,真的是被定位为?计所执性?为了理解这些问题的盲点,因此吾人有必要进一步确定陈那对于三性的定义,及三性和相见二分的关系。本论文特从陈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3][3] 

 

页125

中去探索,希望能对于一分说或三分说,或着是有相与无相的冲突矛盾,寻找出一合理的解释之道。

二、陈那三性说的特色
  传说陈那和世亲有师承关系,但在三性上的理解,有相同的结论,却有不同的论证过程。[4][4] 如陈那在《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中说:

praj~naapaaramitaayaa.m hi triin samaa`sritya de`sanaa

kalpitaj paratantraj ca parinispannam eva ca (k.27)

般若波罗蜜,说三种依止;

谓?计依他,及圆成实性。

Naastiityaadipadai.h sarva.m kalppitam vinivaaryate

Maayopamaadid.r.s.taantai.h paratantrasya de`sanaa (k.28)

无此等说句,一切砟计止;

幻喻等见边,此说依他性。

caturdhaa vyavadaanena parini.spannakiirttana.m

praj~naapaaramitaayaa.m hi naanyaa buddhasya de`sanaa (k.29)[5][5]

有四种清净,说圆成实性;

般若波罗蜜,佛无别异说。[6][6]

 

页126

此中须注意的是:

  (1)般若波罗蜜多实是依持三性而说,此三性即是偏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以此三性来说明般若波罗蜜多。

  无此即naasti的翻译。等是aadi的翻译,是指「说法者的偏计」[7][7] 或指凡夫的偏计所执性。全句为意指凡夫?计诸相而产生执着对碍,是偏计所执应该遮止。如说「偏计者,谓虚妄巧异执着造作,止谓止遣。……一切皆是止遣偏计有相执着。」[8][8] 因此所谓偏计是将「虚妄」没有存在的东西「执着」为实有,故名?计。如此错误的见解,应该遮止,是为「止门的否定」。

  依他起性是以如幻等比喻来说明,「幻谓帝网、等者等摄干闼婆城等诸幻法,幻者由他法有所成故,今取彼幻喻此法故,乃名幻喻。」[9][9] d.r.s.taantai.h译为「以见边」,所谓见边者即是「由彼喻晓如是法之故,名见边。」又说「若有闻说幻喻等诸见边义,智者当知,此即是说依他起性。」[10][10] 因此依他起的东西,就是以如幻来比喻,表示虽非真实存在,但却是依他而生起的。

  般若经所说的四种清净,[11][11] 就是用于说明圆成实性。即自性清净,离垢清净,所缘清净,平等清净。[12][12] 清净是vyavadaana的翻译,表无染或得清净[13][13] 的意思。而《摄大乘论》亦说四种清净,[14][14] 但所不同的是以得此道清净及生此境(即所缘之意)清净取代所缘清净。第一的自性清净就是指无差别的无二智、本性无虚假的真我性,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一切法等同善逝如来无自性。

  第二离垢清净的离垢,是指离垢染随观力相应无二智,而所完成的清净。

 

页127

  第三所缘清净即以所有的般若波罗蜜多义等一切所缘境界的行相作用,又彼所得性或所成性,也是所缘。所缘清净即是在这些所缘中得到清净。

  第四平等清净(此在《摄大乘论》无列名),所谓平等是指平等微妙清净法界的大法光明,[15][15] 彼平等性乃名平等,于如是平等中得清净。

  佛于般若波罗蜜多中,以三种自性来说明三种对治谬见的方法,如以幻喻等见解来说明的话,即是依他起性。若以止门来说明一切行相的话,则是?计所执性。若是圆成实性来说明的话,即无言说之门,但随分位而言说分位,实际上是无。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说明,只是在这三性的意趣,并无其它的说明。陈那也是继承这样的传统,对于三性的看法只是立足于单纯的批判角度,并无其它的用法。[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