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陈那的三性思想(5)

分享到:

 

[13][13] Vyavadaana是语根√da的过去被动分词,加前置词vi-ava而形成的。但此处转为名词化,意为被净化的东西。
 

[14][14] 如说:「云何应知圆成实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净缘故。」参考《大正藏》册31,p.140b。
 

[15][15] 虽陈那并没有在颂中对于四种清净内容,作明确地说明,但在三宝尊的《释论》中,则有提出四种清净的内容说明。但平等清净在之前的《摄大乘论》中并没有出现,故可说是其陈那或三宝尊的独创。同样地,在《摄大乘论》中提到真如、空、法界等说法,而《释论》却提到「如来藏」、「清净法界的大法光明」等积极的概念。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则据此推测陈那继承般若系统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乘思想」的概念,而进一步地反应出陈那「如来藏思想」的倾向,论其思想立场较接近真谛。参考宇井伯寿《陈那著作研究》,p.328~329。
 

[16][16] 参考宇井伯寿《陈那著作研究》,p.296~297。
 

[17][17] 参考长尾雅人Madhyaantavibhaaga-bhaa.sya,p.16,东京:铃木学术财团,1964;及参考汉译弥勒菩萨造《辨中边分别论颂》说:「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大正藏》册31,p.477c。
 

[18][18] 参考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75,名著普及会。
 

[19][19] 参考施护等译,《大正藏》册25,p.906b。
 

[20][20] 参考长尾雅人Madhyaantavibhaaga-bhaa.sya,p.17,东京:铃木学术财团,1964;及参考汉译弥勒菩萨造《辨中边分别论颂》卷上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大正藏》册31,p.464b。
 

[21][21] 参考施护等译,《大正藏》册25,p.907c。
 

[22][22] 参考施护等译,《大正藏》册25,p.907b。
 

[23][23] 同上注,如说:「若即若离说者,谓般若波罗蜜多教中,有即有离故。……彼?计依他等所有诸事相,或即或离,彼一一相如其所说,显明开示。」
 

[24][24] 参考汉译世亲着《辨中边论》卷上,《大正藏》册31,p.464b~c。
 

[25][25] 参考长尾雅人Madhyaantavibhaaga-bhaa.sya, p.17。
 

[26][26] 参考山口益《安慧阿遮梨耶造中边分别论释疏》,p.27。
 

[27][27] 参考长尾雅人Madhyaantavibhaaga-bhaa.sya, p.17;及参考《大正藏》册31,p.464c。
 

[28][28] 参考汉译世亲着《辨中边论》卷上(《大正藏》册31,p.465a)中说;「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
 

[29][29] 此思想在《摄大乘论》中就已存在,如说:「于依他起自性中,?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大正藏》册31,p.140c。
 

[30][30] 参考施护等译(《大正藏》册25,p.907b),如说:「若依他起性说者,即是幻喻等见边。何以故?无复有法故。」
 

[31][31] 依他者是说依属于他之故,名依他。此依他者即无明自体(参考施护等译,《大正藏》册25,p.908c)。此「无明自体」陈那虽无明说,应是指阿赖耶识而言。
 

[32][32] 幻喻的说法在《摄大乘论》中也有类似的形容。如说:「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炎、梦像、光影、谷响、水明变化。」(参考《大正藏》册31,p.140c)依他起性形容为幻有,是从无着、世亲的时代即以开始,因此此比喻并非陈那的独创。
 

[33][33] 参考义净汉译《掌中论》。如说:「复于绳处支分差别,善观察时,绳之自体亦不可得,犹如蛇觉,唯有妄识。」(参考《大正藏》册31,p.884b)
 

[34][34] 武邑尚邦〈陈那唯识说〉,《印佛研》第3卷一号,p.258。
 

[35][35] 参考义净汉译《掌中论》,《大正藏》册31,p.884c。
 

[36][36] 参考施护等译(《大正藏》册25,p.906b)。此外,又参考藏文的翻译如下:

del brtags-pa shes-bya-ba snon-po la soga-pa gan-shig yons-su ma-dag-pahi wes-pa la gzuj-ba dan hdsin-pa tha-dad-par snan-ba de la brjod de/byis-pa rnams kyis brtags-pahi phyir ro//

gshan gyi dban shes-bya-ba ni gan-shig gbis mer-pa wes-pa la ran-gi-no-bo rnam-par-gnas-pa na ma-rig-pahi dban-gis gis na gbis su snan-ba ste/de ni ma-rig-pahi gshan gyi dban yin-pahi phyir na/ gshan gyi dban shes brjed ro//

所谓?计者,即是说于青等的完全不清净智上,显现出所取、能取的差别,而为凡夫之所妄计之故。

依他起者即是说自体安立于无二智上时,以无明之力显现为二,而因是无明的他力之故,说为依他起。(北京版ed. Vol.94, p.7, 1, 4~6)
 

[37][37] 参考本论文注2,谓「设有此识,亦非实故」。相反地,若是所见与事相应的话,则是实有。
 

[38][38] 参考拙著《法称唯识立场之研究》p.90,《中华佛学研究》第1期。就灯火本身而言,完全无能照、所照的关系存在,只是照耀而已。故比喻成无二取唯清净光明的圆成实性。
 

[39][39] 参考宇井伯寿《陈那著作研究》,p.342~344。
 

[40][40] 灯火唯有照耀的功能存在,如说:

prakaa`samaanas taadaatmyaat svaruupasya prakaasaka.h/

yathaa prakaa`so bhimatas tathaa dhiir aatmavedinii//

就如(光)显现时,因是以它(显现)为自体之故,

自相的显现被认为是如同光一样,所以知也是自体的认识。

  参考Pramaa.navaarttika of dharmakiirti, ed. by Raahula Saa.nk.rtyaayana, (appendix to J. B. O. R. S vol.xxiv part I II, 1938), k.209及参考户崎宏正《佛教认识论研究》下卷,大东出版社,p.13。
 

[41][41] 参考《大正藏》册31,p.137c。
 

[42][42] 参考《大正藏》册31,p.139b。
 

[43][43] 参考《大正藏》册31,p.13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