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陈那的三性思想(4)

分享到:

  This is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Vijbana matra theory to return to prajba. Dinnaga mentioned three natures when he spok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self manifestation of consciousness.  But he mentioned only one consciousness when he spoke of the delusiveness of the three natures of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it is meaningless to argue the standpoint of Dinnaga; it is better to emphasize that he advocated theory of self realization by experience or emptiness.

 

 

Key words:  1. paratantralaksana  2. the simile of phantom

        3. the three natures of treatment

        4. the mental eject and the consciousness 

         5. the thory of self realization by experience

 

 

 

--------------------------------------------------------------------------------


 

 

 

--------------------------------------------------------------------------------

 [1][1] 如《掌中论》中说:「迷妄非是真实之故,恰如显现的无一样。显现非有之境,恰如彼(境)的自性一样(是空)」一切境的显现是无,相对的以无之境为显现自性的能取,亦应是无。故能取所取的关系是?计所执性(参考武邑尚邦〈陈那唯识说〉,《印佛研》第3卷一号,p.258)。此外在法称的《量评释》中也说:

yathaanudar`sana.m ceya.m meyamaanaphalastheti.h/

就如同(凡夫的无明)显现一样,彼所量、能量、量果的成立不存在;

kriyate vidyamaanaapi grahyagraahakasajvidaam//

但所取、能取、认识也是被确立的。

  法称被认为是再直接继承陈那思想的人之一,更何况他的《量评释》是解释陈那《集量论》的著作,因此《量评释》可视为陈那思想的发挥。此中的颂之中,凡夫的无明显现是被定位为是「所取、能取」的关系,这应是值得注意的。又说:

yathaa bhraantair niriik.syate/

就好像迷乱者所见一样;

vibhaktalak.sa.nagraahyagraahakaakaaraviplavaa/

同样地带有以分化为特相的所取能取形相的惑乱,

tathaa k.rtavyavastheya.m ke`saadij~naanabhedavat//

应该是成立的,如同毛发等等的差别知一样。

  很显然地,法称对于「所取能取形相」的理解,是偏重于如同「毛发」一样的错觉,是计所执性的。参考Pramaa.navaarttika of dharmakiirti, ed. by Raahula Saa.nk.rtyaayana, (appendix to J.B.O.R.S vol. xxiv part I II, 1938) k.330, 331, 356及参考户崎宏正《佛教认识论研究》下卷,大东出版社,p.15, 43
 

 [2][2] 参考《大正藏》册31,p.884c。此颂在真谛译中,并没有被译出。此外陈那在论中有进一步的批注说:「观健达婆城,及幻人等,其识是有,设有此识亦非实故,与所见事不相应故。此惑乱识于所缘境,作有性解,彼事自性己明非有。境既是无,能缘妄识亦非实有。云何令彼妄识有耶。」此处很明显地是说明外境无时,识亦无的「境识俱泯」之道理。妄识中的一切显现(能取、所取)非是真实之故。
 

 [3][3]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议论》是于980年带来中国,从982年由北印度的施护等所 传译,关于此论陈那只有颂遗留下来。于东北目录3809有藏文翻译,但此颂有三宝尊的解释,即三宝尊汉译的颂与颂释的作品《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四卷。此释论同时有藏文翻译,收藏于东北目录3810。《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是梵文praj~naapaaramitaa-pi.n.daartha-sa.mgraha,其中pi.n.da译成圆集而artha译成要义。至于sajgraha则没有翻译出来。此论叙述八千般若的精要义理,但论中提到十六空、十种分别散乱及遍依圆三性,则是应该注意的。论中多处引用唯识观点来说明般若深义,可视为考察般若与唯识关系的重要数据。参考宇井伯寿《陈那著作研究》,p.17~18。
 

 [4][4] 陈那的三性说,与《摄大乘论》之三性说相同,即并非主张「?计是空,依圆是有」。此表示世亲之后,瑜伽行派是尊奉《摄大乘论》说为根本,当时认为空有并不相违,一切学说以空作为根本,陈那即为此说的代表者之一。三性说是立足于空的思想,以八千颂经文为其空的实践,来对治十种分别散乱,此为八千颂般若重要思想。参考宇井伯寿《陈那著作研究》,p.328。
 

 [5][5] 参考Tucci博士所刊行的梵文原典及藏文翻译“The praj~naapaaramitaapi.n.daartha of dinnaaga”,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47, parts1-2, pp.53~75。
 

 [6][6] 汉译参考施护等译(《大正藏》册25,p.906a~c)。译者施护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5年(980)2月来到中国,他是乌填曩国之人,和迦湿弥罗国的天息灾一起奉诏从事翻译,受封为显教大师,又称为传法大师。天息灾受封为明教大师。施护等的翻译,在明藏则为「施护译」。其一生翻译之作品约有一百零七部左右,多数都有传下来。不幸是其生年不详。
 

 [7][7] 参考宇井伯寿《陈那著作研究》,p.295。
 

 [8][8] 参考施护等译,《大正藏》册25,p.906c。
 

 [9][9] 同上注。
 

[10][10] 同上注。
 

[11][11] 观空净心修养,则得四种清净。此清净即以空的实践净化一切,再从果上来看一切。此果为清净无二智(根本智),即为般若波罗蜜多,从果上看一切则是后得智。也就是论释中所说的:「圆成实性者,谓即无二之智。」参考《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大正藏》册25,p.906b。
 

[12][12] 三宝尊在《释论》提到这四种清净,但陈那在颂中并未明说。但若依推测《释论》的作者三宝尊与陈那是同一时代的话(参考宇井伯寿《陈那著作研究》,p.18~19)则似乎又可作为其思想的代言者,之外在《摄大乘论》中也已有四种清净的说明,故此四种清净亦可看出是唯识传统的说法,陈那只是引用其名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