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现量观的变迁(5)

分享到:

   现量离分别  名种等合者(页3)

   这与《门论》中的定义是一致的,“若识离诸分别,是为现量”。虽然说现量一定是离分别的,但反过来说,符合离分别这个要件的,并不都是现量。比如说,一个人的眼睛有毛病,他在认识的时候可以没有分别,但仍然不是现量认识。现量有四种:

   是不共因故  彼名由根说  由多义生故  自义总行境  多性之有法  非根所了解

   自了非名显  自体乃根境(页3)

   这是说的根现量。根现量是五根对五境时的直觉,既然得根、境同时具备,为什么我们叫它根现量而不叫境现量呢?陈那论师说,“是不共因故”,根是不共因,为什么呢?根只能对自己的境,眼根只能对应于色境,耳根只能对应于声境……但对于色来说呢,它不是单一所对,色就既可以对应于眼,又可以对应于意;声境也是,既可以对应于耳,也可以对应于意……也就是说,境是共因,所以不能叫境现量,而要叫根现量。每一法的生起,都是“多义(诸缘)”和合的结果,而生起来之后,并不是只一根来与之发生关系,比如说一个苹果,眼看见它的色、鼻闻见它的香等。“自义总行境”就是这个意思。事物有很多种,这许多的事物不是五根能够都领纳的,五根各有各的领纳范筹,眼只能领纳色,耳只能领纳声……而且眼只能领纳色的自相、耳只能领纳声的自相。

   《集量论》中对意现量的说法太简单了:

   意亦义(页4)

   长行解释说,“谓第六意识,亦缘色等义境,以领受行相而转,亦唯无分别,故是现量”,就是说,第六意识也缘取色等境。意识在缘取境界的时候,有时是现量,有时不是现量,这儿说的是现量的情况。

   贪等  自证无分别(页4)

   这是说自证现量的。这自证现量就是心法、心所法对自身的了知。

   瑜伽师所教  无杂见唯义(页4)

   这是说的瑜伽现量,这其实是个实践问题。长行中有解释,“谓诸修瑜伽者,不杂师长言教分别,见唯义理,亦是现量”,就是说,圣者在禅定中的认识,不把以前所学的东西搀杂进去,凭直觉认识到了事实的真相,这也是现量。从瑜伽现量的提出,以及它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陈那在论述现量时,将佛教以止观双运三摩地所得无我正见的佛学观点纳入因明,从而使因明这一探究推理形式与规则的逻辑学说染上佛教色彩,因而被后人称为‘佛教逻辑’。”有人对陈那论师的说法提出了一个问难:

   分别亦自证  非于义别转(页4)
陈那论师说“贪等心之自证分是现量”,既然是“贪等心”,这就肯定是分别了,可是现量的定义是“无分别”呀?难道有分别也能是现量?陈那论师回答说:我没有说见分缘相分是现量,见分缘相分时出现贪等,这不影响自证分缘见分是现量,同时,自证分缘见分的现量,也不影响见分对相分的认识不是现量。

   陈那论师对似现量的开列,是列出来了七种:

   迷乱世俗智  比与比所生  忆念及悕求  似现有瞙翳

   这七种似现量,前六种是因为有分别,这就违背现量定义中的“无分别”,第七种“有瞙翳”虽然是无分别的,但它根有毛病而使得认识出现了错误。“量”都是正确的,不正确的只能是“似量”。

   陈那论师号称新因明之祖,他对现量的论述是典范性的,后来者的论述,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的,比如法称论师的《正理滴点论》,里边儿说:

   此中现量者:谓远离分别、及不错乱。

   这个定义比陈那论师多出了一个“不错乱”,有人把这个评价很高,剧宗林先生却说,这“在陈那那里是暗含着的,法称明说出来,有强调意味”而已(见《藏传佛教因明史略》页92)。法称论师说,什么叫分别呢?“适与言说相杂显现”,就是说,能诠的(表义)名言与所诠的事物浑然结合,甚至只是有能力结合,这都叫分别。法称论师的这个说法比陈那论师更强调“现量不可说”。对于错乱,法称论师举出了“眩?、迅速旋转、乘船、患病等”。“眩?”就是眼有毛病,比如害眼,这会使得看见空中开花,看见月亮边儿上一圈毛,看见天上有两个月亮等,这都是错乱的。“迅速旋转”是佛教常举的例子——火轮,把一只火把快速地绕,就看见一个火圈儿。“乘船”是坐快船沿江而下,两岸的大山、树木等,都向后跑。乘船、坐车这都一样。“患病”在王森先生译本中是“诸界不调”,比如患精神病,出现幻视、幻听、幻触等幻觉。

   此有四种:一、根智。二、自境无间具有能俱起境由根智等无间缘能生起之意识。三、一切心、心所法自证分。四、修习如实义最胜边际所生瑜伽智。

   现量有四种。第一的根智就是五根现量。第二的“自境无间具有能俱起境由根智等无间缘能生起之意识”则是比较特殊的,在陈那论师那儿,只是说第六意识缘色境等的时候,也有现量,现在法称论师说以根智为等无间缘之意识(“自境无间具有能俱起境”则是说的境本身的刹那生灭、前后相续),这一个实际上涉及到了佛教的一个大问题:心识的相续,一般来说,只有前念意识与后念意识的相续、前念五识与后念五识的相续。《成唯识论》说,“不假他识所引生,故但以自类为开导依”,“八识各唯自类为开导依,深契教理”,“何烦异类为开导依?”(大正藏31册页21)《成唯识论》的师承逆推而上是:玄奘-戒贤-护法-陈那,也就是说,法称论师的佛学思想关于识论这一部分与陈那是截然不同的,而识论又是大乘瑜伽学派兴起以来佛教的核心内容。

   第三是自证现量,就是心法、心所法的自证分,因为在陈那论师的理念里,心识有三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自证分就是显示见、相二分的不相离性的。自证分就是心法、心所法自证的作用,就是心法、心所法的自我了悟、自我体验。心识在缘取外境的时候,同时就会有一种自知的能力,因为它有自知的能力,使得它知其所知:要是我知道的话,我知道我知道;要是我不知道的话,我知道我不知道,这都是清清楚楚的。自证分对见分的认识绝对是现量。第四是瑜伽现量,这是实践问题,韩镜清老先生说,“指证见道位前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