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三论宗的理论思想研究(4)

分享到:


  此宗所讲如来藏,是针对众生所说的。因众生虽没有佛的功德智慧,但众生若发菩提心,修学菩提行,皆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佛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义是说众生心有如来,但被无明烦恼隐藏起来而不得显现,一旦烦恼断尽,如来藏显现,名为如来藏。此宗所说如来藏是不认为有自性的实体,是为了引导一类众生发心学佛,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而是用真如实相说如来藏义。真如实相就是性空,这样讲如来藏是符合三论宗的宗旨。如来藏具有二义:—者众生性颠倒,隐覆了如来性,故名如来藏。二:者众生不堪闻如来之性,故隐而不说,亦名如来藏。这是教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义,众生依方等人教,临度断除颠倒,则显如来藏,藏显名法身。众生有佛性,则显众生是佛性根本,众生能成佛,故有佛性。正如《胜鬘经宝窟·释法身章》云:“然如来藏与法身更无有二,只是隐显之名。隐法身故名如来藏,显如来藏故名法身,斯则隐于显故名隐,显于隐故名显。”

  应当知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众生的根性有顿渐之分,故如来契机施教,经教自然有大小之别,随机说法,便有权实。更不能执实废权,使众生无有得度。

  对此,有人认为龙树菩萨的性空理论思想,主张—切皆空,不承认有实体的事物存在,而佛性与如来藏则被认为是实有其体的自性清净心,应属于真常唯心系思想,它不合符龙树中观思想的宗旨,认为三论学者不应该谈佛性与如来藏义。有这种思想者,只知道中观思想是具有真实广义,而不知道中道思想还有善巧方便的一面。据吉藏大师在《胜鬘宝窟·如来藏章》所说:“破二乘执,自谓究竟,故说如来藏,唯如来藏无有余乘;又是为破外道,故说如来藏。”此宗说佛性与如来藏,只是随经作为方便教说,认为是接引外道,对治二乘的方便权巧。正如《楞伽经》云:“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诸外道执着于我,摄取彼故,令彼外道,舍于神我妄想见心执着之处,人三解脱门,得成菩提,故说如来藏。”

  (六)断证次第

  所谓断证者,即断烦恼证菩提也。亦就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架,迷则众生,悟则成佛;迷时靠师度,悟日寸靠自度;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就随机契理说八万四千对治法门,令烦恼众生转迷成悟。因烦恼能令众生心烦意乱,又能迷惑人生,故名惑,或名使。故要证菩提,得解脱,早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首先应断除烦恼。怎样去断烦恼,才能证菩提呢?大乘菩萨,发四弘愿,不与二乘同,从初地到金刚位,及金刚道后,才断除最后一分无明习气,一转而成为妙觉佛果,便得大解脱,方证菩提。但大乘菩萨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是不出三界、不住涅槃、常生佛前供养三宝,常在世间寻声救苦如倒驾慈航度群迷的观世音菩萨,及现在贤劫千佛的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发大愿力的地萨王菩萨,以及十大愿王的大行普贤菩萨等。 .

  修学佛法是要按次第进行,断烦恼证菩提亦复如是。此宗的断证次第是从初发心修行直到成佛,中间经过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级别或层次过程。三论宗依据《华严经》、《大般若经》、《仁王般若经》等主要经论,建立了五十二个次第位。它们分别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觉和妙觉。此五十二位次第中,十信是凡夫初发心之修习信心。信什么呢?就是首先要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信真如法性的真理,只有经过这十个次位,信心才能成就。次十住者,又名—卜解,谓理解三宝功德,又能理解法性真理而安住其中,故名为住。佛经云:“人理般若名为住。”十行者,行谓修行,就是说既能理解佛法,又能依教修行的十种方法,名为十行。十回向者,谓回向众生,趣向佛道的十种心愿,故名十回向。具备此前四十位者,就超脱了外道凡夫,名为内凡,被尊称为贤位菩萨。何谓十地呢?地是具有所依、能生、不动之义。菩萨所具功德,皆从此地所生,且道心坚固不动,故名为地。菩萨从初地修行到十地,是断尽三界烦恼,了分段生死,证变易生死,却以慈悲愿力,不住涅槃常在世间,修行六度,教化众生故。等觉者谓级别最高,如弥勒菩萨一样位居补处位,同佛之地位相差一等,故名等觉。妙觉者谓无明断尽,智慧圆明,万德具足,得究竟果位,故名妙觉佛地。此五十二位修行次第法门,若按大乘菩萨的中道无生观的常修方法,又分为五忍或五位。初十信菩萨,信诸法无生,名为信忍。圣贤菩萨,折伏生心,令不起念,名为伏忍。从初地到六地,无生观稍微明白,随顺无生,名为顺忍。七地至九地,身心动念不再现起,到无生观前,名无生忍。十地到佛地,身心动念皆毕竟寂灭,无生妙悟,了了分明,名寂灭忍。此五十二位断证次第,是每一个修行者,从初发心学佛、信佛到成佛的必经次第过程。

  四、结 论

  从三论宗的理论思想来看,它不仅具套正反双边皆否定的理论和方法,更具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因素。从而亦肯定了一切事物的形成和发展,皆是众缘和合而生,随时随刻都在刹那刹那地不停转化。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孤立的存在,皆是仗缘而生,而无自性。了知到万事万物之间不仅存在着普遍联系,而且在不停地相互转变。在事物的普遍相对原则中,主张排除中间媒介。并告诫后学佛弟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应该从缘起的现象上,透过缘起现象看到性空之本质——空无自性。再以般若的无漏智慧去断四句,绝百非;体认诸法空性,方能证得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