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顿北渐(2)
时间:2008-09-09 13:15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作者:方立天 点击:
大顿悟说是竺道生把佛教般若学空观与涅槃佛性说加以整合的新成果,就其独创性来说,主要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结合。竺道生冥符“理”的顿性说的理论进路,实是道家的复归自然,儒家的尽心知天,亦即返本归源的思路。也就是说,顿悟说是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主导下的产物。这表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佛教学者的深刻影响,也表明顿悟说既适应了中国民族性格,又符合中国佛教信徒的修持要求。
二、神秀一系:重渐修渐悟
神秀(约公元606—706)一系的禅法主渐修渐悟。神秀认为,戒行禅修都离不开心,并说众生的清静心是觉悟的基础。清净心是与染污心相对立而存在的,是透过超越的分解过程而显现的。在世俗生活中,由于众生本有的清净心为染污心所遮蔽,显示不出,因而不能觉悟成佛。神秀强调,应该拂拭、排除染污心的作用、影响,也就是要制伏、泯灭一切情欲和世俗认识,以显示出清净心的光明、寂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众生还应当观心,即直观内省,以观照、觉察清净心的存在,来实现心灵自觉,这也就是“看净”。这两方面的禅法就是离念看净,或除妄显净。此系认为,排除俗欲,离开妄念,克尽染心,显露净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程序,需要次第修行,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神秀一系是修持规范化、程式化的禅法,是渐进的觉悟方式。
神秀弟子张说在描述神秀一系禅风时说:“其开(示禅)法大略,则专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后。趣定之前,万缘皆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注:《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351页,中华书局 1983年版。)“息想”、“摄心”,就是要杜绝一切心思活动。这就是说,通过坐禅习定,闭绝思虑,心地和平,禅定生慧,一切也就如理(真理)如法(佛法)了。宗密也把神秀禅法归结为“息妄修心宗”,并将其特点总结为“拂尘看净,方便通经。”(注:《圆觉经大疏钞》卷3 下,《续藏经》第1辑第14套第3册第277页。文下解释云:“拂尘者, 即彼本偈云:‘时时须拂拭,莫遣有尘埃’是也。意云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如境之尘。息灭妄念,念尽即本性圆明,如拂尘尽镜明,即物无不极。”)“尘”,即不净,也称客尘,尘垢。尘埃能附着于他物,使之污染,烦恼也能染污心灵,故以尘垢喻指烦恼,“拂尘”也是比喻。“看净”是静坐观看象虚空一样的净心。意思是说,象拂拭尘埃不使染污才能保持事物(如镜子)的洁净一样,修持者也只有不断排除烦恼,观看净心,才能保持心灵本性的明净。这是渐修的方法。慧能《坛经》所载神秀的偈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注:敦煌本《坛经》(六),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下凡引本书, 只注小节编序。)正体现了“拂尘看净”的思想。“方便通经”是把禅修的方便法门与经教会通起来,即通过广泛援引和自由解说经典为禅法提供理论根据。
“息想”、“摄心”、“拂尘”,就是“离念”。神秀禅修的最主要法门就称为“离念门”。这是会通《大乘起信论》以“心体离念”为佛的本质而提出的。《大乘起信论》说:“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注:《大正藏》第32卷,第576页中。 )神秀一系就据此主张离念,以直观心灵的原本真实性。“念”,此指分别意识。念头,即“妄念”。“离念”就是不起念,消灭念,就是排除分别的意识、念头,如受赞叹不自喜,被打骂不怨恨等。离念也就是“无心”,心与虚空合体,无限广大,毫无执着,名“等虚空界”。离念也是恢复本觉,离念就是觉。总之,离念以后,心境虚空,广大无边。这就是“看净”,即观看一切事物都不可得。离念看净的结果,是“净心”。神秀在《大乘无生方便门》中说:“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注:《大正藏》第85卷,第1273页下。)所谓净心,就是对一切事物都不见不取不执着,能做到净心也就顿然达到佛地了。净心和离念是密切相联的,离念是“方便”、手段,净心是目的、目标。只有离念,才能净心。达到离念境地,就是净心的呈现。后来神秀的弟子普寂等人把神秀禅法发展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注:《荷泽神会禅师语录》,《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 2卷第4册第89页,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之说。他认为入定看净是禅修的“方便”,也就是离念;外照内证是净心的体用。外照是因性起相,内证是摄相归性,体性与形相相即,是为净心的呈现,也就是进入佛地。
神秀还从“观心”的禅修角度出发,把念佛与“观心”融为一体,提倡“正念”念佛。他在《观心论》中说:
夫念佛者,当修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即为邪。正念必得往生净国,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为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谓坚持戒行,不忘精勤。了如来义,名为正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既称念佛之(之,原作云)名,须行念佛之体。若心无实,口诵空言,徒念虚功,有何成益?……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声音之相。执相求福,终无是乎?(注:《大正藏》第85卷,第1273页上。)
神秀强调,念佛在心不在口,应修正念,排除邪念。所谓念佛的正念是“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坚持戒行,不忘精勤”,这也就是把念佛与去恶从善,除妄显净的“观心”统一起来,神秀把念佛纳入了“观心”的禅修之中了。
神秀一系奉行以心为宗的禅法,不仅把念佛纳入“观心”之中,而且“方便通经”,涉及多种经论。相传神秀门下的“五方便”门,(注:见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3之下,《续藏经》第1辑第14套第3 册第277页。)就是依据五种经典, 开显出五种方便法门:一是依《大乘起信论》而立的总彰佛体门,也称离念门。该论说心体离念而成佛。离念就无心,无心就无色,如此色心清净,是为佛体。二是依《法华经》开智慧门,经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通过无念不动,从定发慧,以开发众生本有的佛知见。三是依《维摩经》显不思议解脱门。因该经强调菩萨于不动中说法,定中有慧,是不思议,又说无思无想为解脱。四是依《思益经》说心不起离自性为正性门。该经说心不起即无心,无心即无境,要求从无心无境方面,即离开自性的视角去认识一切现象及本质(“正性”)。五是依《华严经》见不异门。该经讲一切存在无异(无差别),若具有无差别的智慧,自然无碍解脱。“五方便门”的禅法表明,神秀门下对佛教经典,尤其是与《般若》相近的经典的重视,拓宽了依持经典的种类,扩大了禅法的范围;突出“离念”在禅修中的关键作用。由离念而无心,由无思无想而无色无境,由不异而无碍,由无碍而解脱,就是神秀一系禅修的基本理路。总之,这都是属于“渐”的禅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