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顿北渐(6)
时间:2008-09-09 13:15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作者:方立天 点击:
“道不用修”,又可表述为“触类是道而任心”。马祖道一认为,人的各种行为(“触类”)也即扬眉、瞬目、弹指、举手、投足等,一言一行都是佛性的表现,佛道的体现。所以他又提倡纵任心性,不必刻意去做修善断恶的佛事。《景德传灯录》卷第六《大珠慧海传》载:“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注:《大正藏》第51卷第247 页下。)这是说,禅修用功,就是在“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一切日常生活中用功,除却“百种须索”,“千般计较”,随顺心性,纯任本然。
“道不用修”,淡化甚至否定了佛教原有的修持方式、方法,乃至禅修的内容、目的,自然也就无视甚至排斥佛教的戒、定、慧“三学”。
戒律是对信徒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持戒是修行成佛的起点。但在宋·契嵩本和元·宗宝本的《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说慧能在得五祖弘忍的衣法后,离开黄梅南下,历尽艰辛,“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宣说法。猎人长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3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自南朝梁代以来,中国僧人都严格遵守不吃肉的素食规定。这里,《坛经》的“但吃肉边菜”一句,就表现了对于戒律的全新态度,实是破戒的宣言。“但吃肉边菜”的故事,敦煌本《坛经》和有唐一代其他禅宗文献,均未见记载,应属后代禅师所增添,为他们破戒制造历史根据。破戒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自马祖以来,自然主义的修持态度,必然导致持戒的淡化。史载:“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师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注:《五灯会元》卷3《江西马祖道一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上册第130页。)马祖认为, 廉使官人不必受吃与不吃酒肉的约束,只要任其自然,自由生活就是福禄。马祖道一后二传、沩仰宗创始人之一仰山慧寂更公开宣称:“不持戒”:“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曰:‘还坐禅否?’师曰:‘不坐禅。’公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听老僧一颂: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注:《五灯会元》卷9《仰山慧寂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 中册第534页。)这是说,既不持戒,也不坐禅,勘破戒律禅定, 一切任其自然,回归自我,就是禅修,就能成佛。
禅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式之一,坐禅是禅修的一个主要方式,历来为佛家所重视。但是,如上所述,自慧能始就宣扬“外离相为禅,内不乱曰定”,扩大了禅定的范围,他对坐禅也作出了新的界说:“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处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注:敦煌本《坛经》[一九]。)以杂念不起、本性不乱为坐禅,突破了坐禅形式上的规定和要求。慧能弟子南岳怀让又进一步贬低、否定坐禅,著名的“怀让磨砖”的故事,就是排斥坐禅的。它以磨砖不能成镜为喻,说明坐禅也不能成佛。在南岳怀让来看,坐禅其实是一种取相、执着,而“禅非坐卧”、“佛非定相”,是不能执着的。怀让还以牛驾车,车不会动,牛会动为例,说明成佛在于自我,自识本心。怀让强调坐禅并不能成佛,反对坐禅,实是马祖道一“道不可修”主张的先导。马祖道一的门下百丈怀海,虽然也在法堂上坐禅,但是他又说:“自古自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亦是三昧定。不用将定入定,不用将禅想禅,不用将佛觅佛。”(注:《古尊宿语录》卷1, 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上册第16页。)“人只是佛”,即心是佛, 这就是三昧定,不必另行修持禅定。显然,自怀让以来,坐禅修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慧学也是佛教修行者必须致力修习的最基本的学问之一,佛教历来重视理论思维和观照人生。佛是佛教智慧的体现,佛教经典是佛教智慧的主要载体,看经、读经、念经,是佛教徒必修的功课,是增强信念、提升智慧的基本途径。依据《楞枷经》“宗通”和“说通”相对的说法,禅宗“五家”自居于教外别传,认为禅法的密意不能透过经典文字、语言教说来传达,只能用以心传心的直接体验方式来传达。他们还认为,以文字言说来传达佛法,是教内系统;禅是以心传心,另有“心印”,属于教外系统,故是教外别传。应当指出,自菩提达摩以来,还是一直主张藉教悟宗的,并非与教绝缘。大约自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以后,一些禅师才以为依赖言教是远远不够的,至于寻章摘句地去理解言教,更是无从见到佛性,不能真正成佛的。由此他们还以激烈的言词贬斥言教,以启导禅修者反求自心,见性成佛。如百丈怀海说:“只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无等法,是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只如今作佛见、作佛解,但有所见、所求、所着,尽名戏论之粪。”(注:《古尊宿语录》卷2,中华书局1994年5月版,上册第24页。)认为求佛求菩提智慧等是“运粪入”,而真正解脱成佛是要“运粪出”,也就是排除种种向外的贪求。怀海再传弟子、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更是明确地提出“不看经”的主张。史载:师(临济义玄)与王常侍到僧堂,王问:‘这一堂僧还看经么?’师曰:‘不看经。’曰:‘还习禅么?’师曰‘不习禅。’曰:‘既不看经,又不习禅,毕竟作个什么?’师曰:‘总教伊成佛作祖去!’”(注:《五灯会元》卷11《临济义玄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中册第649页。)认为看经坐禅不是成佛的方法, 而不看经不坐禅却能成佛作祖。相传龙潭崇信的大弟子德山宣鉴,因常讲《金刚般若》而被誉称为“周金刚”。他曾肩担《青龙疏钞》出蜀向不读经的禅师挑战,后经崇信开导点拨,彻悟到依赖言教不是自证,于是就烧掉了疏钞。(注:见《五灯会元》卷7《德山宣鉴禅师》, 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中册第372页。)总之, 马祖和石头以后的禅师主张自由运用经典,绝不能为经典文字所拘束;认为文字言教,并不能知佛性,不能见本性,不能成佛,而只有直指人心,才能见性,才能成佛。这正如《黄擘山断际禅师语录》所云:“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注:《大正藏》第48卷第384页上。 )还应当指出的是,自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以来,禅宗顿悟法门和持戒、坐禅、读经等修持实践的实际运作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决不是说此后所有的禅师都一律不持戒、不坐禅、不读经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