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论南顿北渐(5)

分享到:


      四、洪州、石头二宗和五家:倡无修顿悟

   慧能以后,经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而各传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分别形成洪州宗和石头宗,此后又经一二传而先后衍出沩仰、临济、云门、曹洞、法眼五家。这些后继禅家沿着慧能的“但行直心”,不“着法相”(注:敦煌本《坛经》[一四]。)的禅修之路,日益将禅的意味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与这种禅修的态度相联系,不少禅师还把慧能的顿悟法门推向极端,提倡无修顿悟法门,成为了禅风的主流。他们一方面排斥曲折漫长的禅修之路,提倡直截了当地把握成佛的根源——本心,在教学与体证上重视返照、返本工夫,以求一悟而发明心地,并认为念起即落,念头歇了,直下便是本心的显露。一方面又强调本心不是空洞的,日常的行住坐卧、见闻觉知都是本心的流露、表现、作用,这样,随顺自然的平常行为,就既是禅修的方法,也是禅修的境界。
   马祖道一门下常用“顿悟法门”教人,如百丈怀海(公元720—814年)就和门下有这样的问答:“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曰:‘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注:《百丈怀海禅师广录》,《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4套第5册第401页。)“歇诸缘”,主观不“攀缘”外在对象。“休息万事”,主观不涉及一切事物。这也就是不作记忆缘念,“心如木石”一般不为万事所动,如此歇了念头,不被境惑,就能“心地若空,慧日自现”,显露心源,自是解脱。简言之,所谓顿悟就是妄想不起,显现本心。马祖道一的又一嗣法弟子大珠慧海著《顿悟入道要门论》载有:“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注:《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5套第5册第402页。)强调只有顿悟法门才得解脱。所谓顿悟就是顿然泯除妄念,心一无所得,也是返归、显露空寂的心源。慧海又展开说明:“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注:《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5套第5册第421页。)说明顿悟法是以无念为宗,无念是无邪念,并不是无正念,所以无念也就是正念。正念不作有与无、善与恶等的对立分别,是破除对两边的执着,彻悟两边皆空,心无所得。正念也就是无念,就是顿悟,就是解脱。马祖道一另一弟子南泉普愿也以不起分别心为顿悟成佛的关键。史载,“南泉和尚,因僧问云:‘还有不与人说底法么?’泉云:‘有。’僧云:‘如何是不与人说底法?’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注:《无门关》,《大正藏》第48卷第296页中。)南泉的三句“不是 ”, 史称“南泉三句”。这三句是说,当前对心、佛、 物不起分别的心,即是觉悟的表现,是成佛的所在。这是不能以言说来表达的。心、佛、物是对立的三极,是众生成佛要面对的三个基点:心,即我,是追求成佛的主体;佛是追求的理想目标;物,即世界,是众生的生存环境,也是成佛必须直面、认识、对待的对象。主观意识不起三者的分别,把对立的三极视为统一的存在,即心即佛即物,三者互不相离。有这样的顿悟就是佛。这是从哲学的高度确立心与佛、心与物的关系,进而统一三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祖道一宣扬无妄想妄念,当下本心显现即是顿悟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本心就是平常心的观点。他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注:《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第440页上。)平常心即生活中所具有的根本心, 也即见于平常的起居动作之心,是与禅道、真理一体的、不相离的。南泉普愿以此命题接化赵州从谂,故又作“赵州平常心是道”。史载:“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注:《无门关》,《大正藏》第48卷第295 页中。)“趣向”,即造作,违反了平常心的表现。相传赵州于言下顿悟,心如朗月。对此,慧开作颂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注:《无门关》,《大正藏》第48卷第295页中。)“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 突出显示了平常的心与超越的道的内在统一,强调平常的行住坐卧,应机接物,都是真实的禅。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禅,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应该说,这是禅学思想的一大发展,为顿悟学说提供了新的理路和方法。“平常心是道”后来成为禅林中的习惯用语,影响很大。
   马祖道一不仅高唱“平常心是道”,他还高扬“道不用修”的命题(注:获得马祖道一印可的丹霞天然禅师也提出了“无道可修,无法可证”的命题,见《五灯会元》卷5《丹霞天然禅师》,中华书局1984 年10月版,上册第263页。)。 “道不用修”命题的意义是说:(一)提倡“自识本心”,不假外求。(二)强调“触类是道而任心。”(注:《续藏经》第1辑第14套第3册第279页中。 )(三)排斥佛教的修持实践。下面略作论述。
   禅学史上马祖道一点化大珠慧海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自识本心,不假外求的禅法: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建州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注:《五灯会元》卷3 ,《大珠慧海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上册第154页。)
   由这个故事来看,马祖道一的“道不用修”,就是不用“抛家散走”向外四处寻求。因为“自家宝藏”“一切具足”。这个“自家宝藏”是什么呢?就是自我,就是自己的本心。马祖道一认为只要体认“自家宝藏”,“自识本心”,就是悟道,“我”也就是“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