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试论佛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2)

分享到:

  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文化传播,对佛教经典的翻译;深入义理的研究,实现与中华文化相融合;重实学修实践,做到外学内证,佛教实现了慈悲济、普度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才能被当代社会所认可所接受,更进一步接近佛陀的理想,佛教就会兴旺发达。真理与谬论往往只有一墙之隔,稍有差池就有敲错门之误。茗山法师有一幅对联:“众生觉悟皆成佛,正法弘扬正在僧”。这样就要求我们,对传统佛教有中国化、真知化、济世化、实证化,对佛教文化扬弃的态度,做正法弘扬,大化陶熔,百炼成钢,深入对教理的研究与传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又不能够干扰治世策略,摆正“慈悲济世“的正确位置。

  一言以蔽之,佛教的中国化,特别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性,提高弘扬佛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深入研究佛教义理 ,是契理契机正法弘扬坚实基础。

  重视佛教与当今社会相适应性的研究

  当前佛教复兴光大的重要课题,就是要重视佛教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研究,尝试探讨这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与宗教化发展特性相适应

  尽管欧阳竟无等前辈提出“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观念,指出佛教有别于一般意义的宗教与深刻意义,这对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教,展示了独特性,增强了社会大众对佛教的深刻认识。我们还需要肯定佛教具有宗教的基本特点,这就是神圣性与超越性。如今,佛教界提倡“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时,不少人担忧佛教的世俗化、肤浅化倾向,涉世过深失去宗教的本来的特性,必将丧失作为宗教的凝聚力,难以发挥佛教感召力,失去佛教弘化的作用。谈适应性问题,首当其冲要重视与宗教发展特性相适应。

  当年佛教自身建设工作,必须把佛教传播过程中,佛教主体性与世俗化倾向的关系处理好,变挑战为机遇,化淘汰为生存,保持佛教的的主体性不受伤害,维护佛教的健康形象。为信教群众提供正知、正见、正信、正行的佛教文化,引导信教群众进入佛教的智慧大海,净化社会大众的心灵,启迪社会大众的智慧,才能真正地为当代社会的稳定、和平与发展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佛教与当前社会相适应的目标。

  佛教法门衰微,令佛教界探究其内在原因,中国的部分宗派佛教确实先天存在不足之处,仅仅能够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实修法门,尚不足以形成独立的修学体系。完整的修学体系,至少应具备五个基本因素:菩提心、闻思正见、道次第、止观实践和律仪基础,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当今在佛教的弘扬中,又出现了新的的倾向,就是发源于“佛教是文化”之说,发展成当今佛教的学术化倾向。

  佛教界如果能从文化、教育、弘法、慈善、修持等五个方面着手,扎实加强自身建设,这样,就既能够保持佛教主体精神持续健康良性循环,又能够有效遏制佛教世俗化、庸俗化和学术化蔓延,保持佛教的神圣性、超越性。如何找到宗教发展特性相适应,也是当代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与城市化发展趋势相适应

  中国正在推进城市化进程,这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鲜明特色。城市化表现:城市不断扩张,寺院从山林走入城市。众所周知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已经快步跑进了姑苏城内。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佛教信众都市化比例空间提升;城市土地缺乏、价格上涨,寺院建筑从平面化向空间发展,制约寺院建设;受都市化的熏染,佛教现代气息日趋浓厚。

  正确认识城市化利弊得失。寺院经济发展了,宁静安详失去了;政治待遇提高了,佛教的神圣性、超越性淡化了;佛教世俗化氛围浓厚了,禅味稀薄了;寺院服务与管理社会化了,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不见了。

  面对这些优缺点,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一是人生幸福与三乘解脱及大乘不共教法的关系,也是“入世”与“出世”程度如何掌握?佛教倡导的修行方式多是头陀苦行、山居坐禅为主,主张远离尘嚣、萧然物外。二是出家人与寺院到底需要承担什么的社会责任问题?《杂阿含经》说:佛教的出家目的有二,一为了自求解脱,二为助人解脱。三是佛教义理与城市文化如何想到融合问题?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以解脱为目的,以教育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佛教文化要体现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解脱几项主题。城市文化本质是物质文化,体现是物质财富,科技进步,社会秩序以及思想意识方面。四是佛教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的区别,因为经济基础问题,存在话语权能够实现平等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城市化发燕尾服趋势相适应的问题。

  (三)、与现代化发展现实相适应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佛教弘扬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现在方式方法,这是现代化时代特征。一是交通的便捷化,二是信息网络化。一方面佛教文化的传播快捷便利,另一方面人员交流十分广泛。佛教的弘扬面临着新的环境,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今利用科技技术,将寺院建设富丽堂皇;运用数码技术,将佛教讲经说法变成了光盘、图像音乐更是美不胜收;运用网络技术,在网络建设虚拟寺院,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僧尼的流动也更加快捷,托钵行食,“三步一拜,五步一叩”的环境已经不存在。弘扬佛法,可以借助更多现代技术,不仅仅在寺院建设、文化传播、对外交流都提供了新方式,让社会更方便善巧在接触了佛教。如信众普遍使用的念佛机,走进寺院就能够经久不息的佛乐梵唱,一改过去认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的困境,当代人不仅能够从当地寺院了解弘扬佛教的情况,更可足不出户,就从网络上了解更多佛教信息。

  (四)、与国际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世界已经被人称为是“地球村”,人们流动的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文化影响深、经济互动性强,产业关联性大,人财物流动性广,相互冲突更激烈等,在这种强烈的激荡之中,佛教文化必须面临着这诸方面的调节。现在的世界已经不再只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捷方便了,绕地球一个来回也不是什么问题。这种国际化的发展空间,为弘扬佛教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单极还是多极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国际经济竞争依然深刻复杂;不同文明交流继续发展,但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际战略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态势继续发展,但人类面临的安全挑战依然深刻复杂;国际协调合作继续发展,但围绕国际秩序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