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心理学 >>

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2)

分享到:

4云何慢增上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慢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慢事,有猛利慢、有长时慢。是名慢增上补特伽罗。

5云何寻思增上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其寻思,已修、已习、已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寻思事,有猛利寻思、有长时寻思。是名寻思增上补特伽罗。

6云何得平等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虽于贪、瞋、痴、慢、寻思,不修、不习、不多修习,而于彼法未见过患,未能厌坏、未善推求。由是因缘,于所爱、所憎、所愚、所慢、所寻思事,无猛利贪、无长时贪,然如彼事,贪得现行。如贪,瞋、痴、慢、寻思亦尔。是名得平等补特伽罗。

7云何薄尘性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贪烦恼,不修、不习、不多修习,已能于彼多见过患,已能厌坏、已善推求。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爱事,会遇现前众多美妙上品境中,起微劣贪;于其中品、下品境中,贪全不起。如贪,瞋、痴、慢、寻思,应知亦尔。是名薄尘性补特伽罗。(T30,424b)

 

此中指出,贪增上、瞋增上、痴增上、慢增上、寻思增上等五种不同人性向的形成,是来自前世深殖于内的烦恼习性,加上此世猛利而长时的相应烦恼;前者属于先天的因素,后者属于后天的环境所形成。贪增上、瞋增上、痴增上、慢增上、寻思增上的人,分别容易生起贪心、生气、无知、傲慢、散乱的心理;另外还有「得平等」和「薄尘性」的二种人。「得平等」的人,没有猛烈的贪、瞋、痴、慢、寻思,但未见过患、未能厌坏、未善推求。「薄尘性」的人,不但没有猛烈的贪、瞋、痴、慢、寻思,而且已见过患、已能厌坏、已善推求,这种人在往上净化心灵时,较少障碍。前论佛陀又对颉隶伐多说:

 

1颉隶伐多!又彼比丘若愚诸行自相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事,应于蕴善巧,安住其心。

2若愚其因,应于界善巧,安住其心。

3若愚其缘,应于处善巧,安住其心。

4若愚无常、苦、空、无我,应于缘起、处非处善巧,安住其心。

5若乐离欲界欲,应于诸欲粗性、诸色静性,安住其心。

6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

7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一切处萨迦耶事,应于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安住其心。(T30,428a)

 

此中佛陀指出七种安住其心的不同状况:由于无明,有的众生看不清楚身心现象(诸行)的自相,以为有独立自存的「我、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有的看不清楚身心现象(诸行)的因、缘、无常、苦、空、无我,因而生起执着而受苦,所以,佛陀依次教导出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以安住其心。有的众生进一步想要离「欲界欲」,佛陀对他们教导「诸欲粗性、诸色静性」,以安住其心。有的众生想要离「色界欲」,佛陀对他们教导「诸色粗性、无色静性」,以安住其心。有的众生想要解脱遍一切处萨迦耶事,佛陀对他们教导「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以安住其心。所以,佛陀对众生的教导是对症下药,并且层层提升,使之灭除萨迦耶见(我身见),最后得到内心的究竟解脱。这种心灵不断净化的过程便是佛教心理学的特色。

 

三、观察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