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要得到内心的解脱,佛陀教导出具体的实践方法:修习四念住(旧译四念处),《念处经》(T1,582b)中,佛陀说: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这段经文指出,四念住(四念处)是净化众生、灭除痛苦、解除忧愁的一条道路。四念住就是身念住(观身如身念处)、受念住(观觉如觉念处)、心念住(观心如心念处)、法念住(观法如法念处)。以下依次探讨如何以四念住来净化心灵。
(1)观身如身念处
「观身如身念处」是直接观察身体:一方面将心系于身体,由此培养出正念、正知和正定;一方面由粗而细,看出身体的无常、无我。许多众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过于执着身体而生起,一旦看清身体的不净,便能放下而自在。培养正念、正知和正定是净化心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佛教心理学中特有的实践基石,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学,在《念处经》中,佛陀说:
云何观身如身念处?
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此处指出,禅修者在行、住、坐、卧时,对自己当下身体的屈伸等动作,都要清楚明白;如此不断地觉知自己的动作,就能培养出正念正知,因而可使散乱的心不再徘徊,这是佛教心理训练的一个核心基础。《念处经》又说:
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
这段经文就是在教导「入出息念」。此处指出,禅修者要对自己当下的入息、出息要清楚明白,这也是佛教心理训练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前已提及「入出息念」可以灭除「寻思增上者」的分别心。《念处经》又说:
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麁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
这段经文就是在教导「不净观」,禅修者观察自己当下身体的三十六种成分;前已提及「不净观」可以灭除「贪增上者」的欲贪。《念处经》又说: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这段经文就是在教导「界差别观」。此处指出,禅修者要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等六界所组成;前已提及「界差别观」可以灭除「慢增上者」的慢心。
(2)观觉如觉念处(观受如受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