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心理学 >>

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4)

分享到:

「观觉如觉念处」是直接观察当下的感受、感觉,许多众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盲目追求感受、感觉而生起,一旦看清所有的感受、感觉都是苦,便能放下而自在。《念处经》说: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

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

 

此处指出,禅修者要时时观察自己当下的感受、感觉,经过不断的观察才能看清感受、感觉的无常和苦,进而才能不再盲目追求感受、感觉而不再受苦了。经由禅修看清感受、感觉的面目,以拔除个人的不良习性便是佛教心理学的一个特色。

 

3)观心如心念处

 

「观心如心念处」是直接观察当下的心识,有些众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执着心识为常而生起,一旦看清心识的无常,便能放下而自在。《念处经》说: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

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有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

 

此处指出,禅修者要观察自己当下的心:是有欲心(有贪心)?无欲心(离贪心)?等等,如此不断觉察自己当下心的生起,在正念正知的观照下,最后看清心识的无常,便能放下执着而得到自在。这些心的意义,《声闻地》说:

 

1又有贪心者,谓于可爱所缘境事,贪缠所缠。

2离贪心者,谓即远离如是贪缠。

3有瞋心者,谓于可憎所缘境事,瞋缠所缠。

4离瞋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瞋缠。

5有痴心者,谓于可愚所缘境事,痴缠所缠。

6离痴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痴缠。

如是六心,当知皆是「行时」所起三烦恼品,及此三品对治差别。

1略心者,谓由正行,于内所缘,系缚其心。

2散心者,谓于外五妙欲,随顺流散。

3下心者,谓惛沉、睡眠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