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总是与世俗化的佛教仪式纠缠在一起,除上文提到的手机开光、汽车开光等仪式之外,烧高香、撞头声钟在现代的很多寺院里也颇为流行。每年新年伊始,很多人不惜花高价点燃头炷香、敲响第一声钟。据报刊披露,2007年宝光寺除夕头炷香拍出99万天价,少林寺一柱香最贵10万元。不知人们此刻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在祈求,是朴素的对吉祥生活的期盼?还是难以填满的欲壑?佛教不否认正当的商业行为,特别是在当今寺院生存条件已发生巨大改变的社会环境下,然而寺院公然以高价出卖新年的第一炷香,第一声钟声,则有违佛陀圣教。难道谁能烧到新年第一炷香,就能在来年拥有最多的福祉,心想事成吗?如果是这样,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菩萨就被这位烧第一炷香的人所贿赂,而不冉是对一切众生平等:从佛教的角度而占,其凶果律何在?是否这烧了第一炷香的人便可在来年为所欲为?对于“一炷香最贵10万元”进行了网络调查,其结果显示是:
从上显示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公众对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满,希望佛教界的领导们共同努力整顿道风,还佛门以清静。更有甚者某些寺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走正道,设好圈套欺骗游客。卖香的僧人请游客过来,先不告知价格和规矩,而是请游客在签名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游客并不知道签名簿是一个陷阱。签完名后,僧人告诉游客,凡签了名的游客,某某法师都会亲自诵经念佛,为你消灾等等。然后指着粗细不一、华丽不一,但都金光灿灿的香问你:施主,你请哪一炷香?因为前面说了某某法师替游客念经消灾的话,好面子的游客一般都会选择粗的、华丽的高香,等到他们把香递到游客手上,才告诉游客说,这炷香是六干块钱。那时候,游客后悔都来不及了,名字已经签上去不说,香都拿到手里,周边又围着看客,面前又供着大佛,人在这个时候一般都会咽着苦水把钱掏出来。此事绝非虚构,而是北京某大学的一位同仁的亲身经历。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佛教的精神,更是违背了最起码的诚信对客、物真货实、价钱合理、自愿买卖的商业道德。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影响下,国内有些僧侣从事投资、炒股,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还有一些寺院走向企业化、公司化,据说海外就有寺院办公司,僧侣成为了“商人”。此外,我国有些旅游单位也学会了利用佛教来赚钱,请僧人(或假僧人)去主持所谓的宗教仪式、算命看卦、销售迷信产品以吸引游客。
凡此以上种种,都将佛教一步步导入世俗化,当然这同时也是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当佛教信仰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竞争手段,佛教的神圣性也就丧失殆尽,从而导致佛教教化功能的衰退,受到世人的批判。烧头炷香也好,撞头声钟也罢,其实质是利用某些世人的贪心,同时也助长了人们的贪欲和我执,与佛教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破除我执的初衷相悖。人间佛教大众化就是要在普通百姓中破除这些迷信,树立人们的正知正见,深刻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众善奉行,因果不爽的道理。
五、人间佛教如何大众
如何来推动人间佛教的发展和繁荣,佛教界任重而道远。早云大师说佛教要落实到人间就必须“走向城市,深入社会,关怀群众,超越国界,弘法令球”。人间佛教大众化的途径就是要不断增强人间佛教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四化三特色。四化者:1)角色化,即僧像僧,佛教信徒像佛教信徒。作为僧人首先要恪守佛教戒律,通过教理的学习以提升自己的品德,真正做到值得信徒依靠,世人信赖。尊严不是来自索取,而是来自他人发自内心地对一个僧人品德的信任和尊重。其次就是要承担弘法利生的责任,造福于社会;在家居士也是如此,不可一味只顾自己修行。修行是个人的事,弘法是僧团大众的责任,两者不可偏废。2)中道化,指一切所作所为不要走极端。这是佛陀示现于世的根本精神。苦行主义非佛教;享乐主义也非佛教。3)民主化,是指佛教内部,人人都能够公平地参与管理佛教事务。民主制度是佛教的特色之一,而非西方专利,实际上民主制度在佛陀时代就已存在。羯磨(karma)法是佛教的一种特有的议事法或会议法,是佛教民主化的表现。其功能是对外透明化,对内相互监督,其目的在于建立僧团生活的六和敬。4)平等化,即佛教不同教派、不同修行方式的平等。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不同根基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法门以修行,对于与自己修行方式不同者不应当排斥、诋毁。当年阿育王在石诰书上说:
不可只尊敬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可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难他教的人,当然是为了忠于自教,以为‘我将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严重地伤害了他自己的宗教。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
作为佛教徒,我们尚不能贬低他人的宗教来抬高自己,更何况佛教内部的不同派别,所以佛教内部的不同派别一定要相互赞叹和包容。
以上“四化”原则侧重于僧团内部(包括个人和团体)建设,它是使人间佛教在大众化过程中不至于偏离航向的最根本保证。除“四化”外,普及人间佛教还要有三个特色:一是出世与入世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佛教界要不断地赋予人间佛教理论这三个特色。所谓出世与入世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对实际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信教群众的思想,入世同时不能忘记出世的根本,这是人间佛教的实践课;所谓民族特色,就是符合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符合当地人的习惯和接受的方式;时代特色就是必须和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不能落后于时代,同时又能反映人间佛教的积极思想。此三个特色是在弘扬人间佛教时应当时时贯穿的三条准则,它能使我们的弘法工作做到深入浅出,圆融地贴近信徒的思想实际、贴近信徒关心的问题、贴近信徒所接受的思想教育的水平、贴近信徒的思路和语言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被大众所乐于接受。因此要推动人间佛教大众化,我们就要以四化三特性为基础,深入理解人间佛教的内涵及理论本质,否则将会贻误众生,而流入世俗化、庸俗化。检验人间佛教大众化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五点:
1)是否符合佛教的教义。